
[farmer’s straw rain cape] 古时指农夫穿的蓑衣之类
蓑衣之类的防雨衣。《国语·齐语》:“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体涂足,暴其髮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於田野。” 韦昭 注:“茅蒲,簦笠也。襏襫,蓑襞衣也。” 宋 陆游 《柴门》诗:“病已废耕抛襏襫,閒犹持钓爱笭箸。” 清 金农 《题郭外人家种莎》诗:“观君牵犊扶犂去,好织青青襏襫衣。”一说为粗糙结实的衣服。《管子·小匡》:“首戴苧蒲,身服襏襫。” 尹知章 注:“襏襫,谓麤坚之衣,可以任苦著者也。”
“袯襫”(bó sh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一种传统的防雨用具,通常用草、棕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类似于蓑衣。古代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穿戴以遮雨,具有实用性和朴素的文化特征。
2. 文化背景
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常见于古籍中,例如《诗经》中“袯襫”象征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其材质和形制因地域差异可能有所不同。
3. 现代应用
如今“袯襫”已逐渐被现代雨具取代,但在文学或艺术创作中仍作为怀旧意象出现,偶尔用于描述传统手工艺或历史题材内容。
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未提供更权威的文献支持,建议进一步查阅《说文解字》《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获取详细考证。
袯襫(bó sh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它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被衣物所覆盖的状态或状态。该词的拆分部首为衣,可以看出与衣物相关。
袯襫的笔画总共有17画。其中,袯的笔画数为11画,襫的笔画数为6画。
袯襫一词源于古代汉字,并没有明确的来源。但是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包括《诗经》、《楚辞》等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
在繁体字中,袯襫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写法,因此袯襫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是一般来说,它的基本形态没有太大变化。
例句:
他袯襫着一件绸缎长袍,显得非常庄重。
组词:
袯衣(形容衣物覆盖身体的状态)
袯帐(形容帐篷被覆盖的状态)
近义词:
囊袋(形容物品被装入或包裹住的状态)
兜帽(形容帽子罩在头部的状态)
反义词:
裸露(形容没有被衣物覆盖的状态)
裸体(形容身体没有穿衣物或没有遮盖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