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驱赶呵斥。 唐 白居易 《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州民有暴悖者,相率遮道,麾訶不去。”
麾诃(huī hē)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麾”与“诃”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权威者指挥、呵斥的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从释义、字源、用法及引申义角度详细解析:
指挥与呵斥
“麾”本义为指挥军队的旗帜(《说文解字·㫃部》:“麾,旌旗所以指麾也”),引申为指挥、号令;“诃”同“呵”,意为大声斥责(《玉篇·言部》:“诃,责也”)。二字连用,指通过权威性的手势或言语指挥并训斥他人,常见于描述将领、尊长等权威人物的行为。
例: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嵩麾诃左右,皆莫敢近。”
(描述皇甫嵩指挥并呵斥部下,无人敢靠近。)
威严的驱遣
强调以强势态度命令他人服从,隐含不容违逆的威慑力。
例:
宋代《册府元龟·将帅部》载:“麾诃士卒,如驱群羊。”
(形容将领指挥士兵时威严如驱赶羊群。)
麾(huī):
甲骨文象形为“旗帜”,后演变为指挥用具,如“麾下”指将帅的部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麾」字条。
诃(hē):
同“呵”,从“言”部,本义为斥责。《广韵·歌韵》:“诃,责也。”古文献中多表严厉责备,如“诃辱”(斥责羞辱)。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诃」字条。
军事场景中的权威行使
多用于描述将领指挥军队时兼具号令与训斥的双重动作,凸显其统帅威严。
例:
《宋史·岳飞传》:“飞麾诃诸将,直捣黄龙。”
(岳飞指挥并激励将领进军金人腹地。)
尊长对晚辈的严厉管教
引申为尊长以严厉态度训导后辈,强调权威与教化功能。
例:
清代《聊斋志异·细柳》:“母麾诃之,始俯首受教。”
(母亲呵斥子女后,他们才低头接受教诲。)
现代汉语中,“麾诃”因书面语色彩浓厚而罕用,但“指挥”“呵斥”二词仍保留其核心义。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研究及历史文本解读,是理解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与权威表达的重要语料。
权威参考来源:
“麾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麾诃”意为驱赶、呵斥,通常指通过命令或严厉的语气使人离开或停止某种行为。该词带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色彩,常见于描述古代官员或权威人物对民众的训诫场景。
文献例证
唐代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中记载:“州民有暴悖者,相率遮道,麾诃不去。” 此句描述官员用严厉的呵斥驱赶挡路的暴民,但对方仍不离开,侧面体现“麾诃”的实际使用语境。
构词解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研究。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呵斥”“驱赶”等现代常用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字义细节,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宝壍摽梅之年惭顺草褥畜孽辍哺毳羶大雄佛澄沙汰砾端月恶疾二分点贰话方兆风光月霁凤翼膏烛含辞合署蠖略讲讨嘉穟救火扬沸捐甲坎窞袴衫鬣毛卖科买卖经马主迷蝴蝶黏徽泥孩旁坐七旦青藓穷亲取成屈钝麴引钱乳峰三宝散地桑梓礼施巧疏班水官烁爚送命松人酸痹俗笼天门八翼偷窳微忱香美娘贤昆贤叔先资校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