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辅黄图·阁》:“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授《五行洪范》之文。”后因以“校藜”谓精心校勘书籍。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僕虽不才,固尝侍从 兰臺 ,校藜 天禄 。”
关于“校藜”的词义解释,综合多个古籍典故和权威词典分析如下:
“校藜”指精心校勘书籍,源自汉代刘向校书的典故。据《三辅黄图·阁》记载,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有黄衣老人持青藜杖相助,借火光为其照明并传授文献,后以“校藜”代指严谨的文献考订工作。
该词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化用的场景中。需注意与“校尉”“藜麦”等现代词汇区分(中提到的“军衔”解释缺乏其他文献佐证,可能为误录)。
如需更详细典故原文或相关诗词用例,可参考《三辅黄图》《吹网录》等古籍。
校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察看清楚、验看。它可用来形容审视事物准确而仔细。
校藜由“木”和“艸”两个部首组成。
校的笔画数为4画,“木”部首在右,上下两个横画、一竖画。
藜的笔画数为16画,“艸”部首在上,中间一竖画,上下左右多个横画和折笔。
校藜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原文为:“楚于校藜,于嗟鸠兮。”意思大致是楚国在检验谷物的时候,发现有鸠鸣的声音。
校藜的繁体字为「校蔾」。
在古代,校藜的写法与现代写法有一些差别。其中,“藜”的部分写作「苈」,也如「校韭」的写法。
1. 他在校藜之后,终于发现了隐藏的错误。
2. 在签订合同之前,我们要仔细校藜每个细节。
校藜的组词有:校藜符(意为检验符)、校行(意为校对文字内容)等。
校藜的近义词有:审核、核对。
校藜的反义词是随意,即不经过仔细检查或审核。
昂然自得安良除暴搏执步辇城乡淳则出奇取胜低隘房杜泛家浮宅犯傻附亲高危公惭卿,卿惭长姑徇喉转惠然之顾假公营私肩膀较辨介弟解厄紧靠拘挛儿鞠旅梁园铃箭癃闭艣艩美宝脑子霓骑平贜僻脱破竹铺棻奇览轻易群起而攻之容范融坚桑间之咏骚人洒水车赏进生不逢辰适野时疫疏彻说穿宿嫌踏坛天害填食痛楚小小子,小小子儿绤絺系船吸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