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藜的意思、校藜的详细解释
校藜的解释
《三辅黄图·阁》:“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授《五行洪范》之文。”后因以“校藜”谓精心校勘书籍。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僕虽不才,固尝侍从 兰臺 ,校藜 天禄 。”
词语分解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 藜的解释 藜 í 〔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藜仗。藜藿(指粗劣的饭菜)。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校藜"是一个在现代汉语权威词典中未被收录的词汇,其含义需要从构词法和相关字义进行推断。以下是根据汉语文字学原理和权威词典对单字的解释所做的分析:
一、单字释义
-
校
- 核心义:指学校或教育机构,引申为教导、考核、比较、订正等含义。
- 权威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校"是多音字。读 xiào 时,主要义项为"学校"。读 jiào 时,主要义项为"订正"(如校对、校勘)、"比较"(如校场)、"计较"(如犯而不校)。
- 《汉语大字典》:详细列举了"校"从古至今的多种含义,包括木栅栏、古代刑具、军营、较量、考核、订正、计算等,其"学校"义是后起常用义。
-
藜
- 核心义:指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即藜科藜属的"灰藋"或"灰菜",常见于荒地、田间,嫩叶可食,老茎可做拐杖。
- 权威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藜"指"藜科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略呈三角形,花小,黄绿色。嫩叶可以吃"。
- 《本草纲目》(草部):李时珍记载"藜"有多个别名(如莱、红心灰藋),描述其形态、生长习性及药用价值(清热、利湿、杀虫)。(此为古籍文献,非现代词典,但具植物名考释价值)
二、"校藜"的可能含义推测
由于"校藜"未被标准词典收录,其确切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基于单字义,存在两种较合理的推测方向:
-
植物相关含义:
- 可能指生长在学校环境或特定场所的藜草。"校"取其"场所"义(如学校、校场),"藜"指具体植物。此解强调植物的生长地点。
- 或为某种藜属植物的地方性、非标准名称,但需具体植物学文献佐证。
-
动作或状态描述:
- 可能为生僻或古旧用法,如"校"(jiào)取"较量""校正"义,"藜"或借指某种低微、常见之物(因藜为常见杂草)。组合后或可引申为"与微贱之物计较""在细微处校正",但此解缺乏直接书证支持,属推测。
三、结论
"校藜"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或规范词汇,未见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其含义需依据具体语境分析:
- 最可能指特定环境中的藜草(如校舍旁的藜)。
- 作为专名或古语的可能性较低,且缺乏可靠文献用例。
建议使用者优先选择"藜"或"灰藋"等标准植物名称,或在必要时明确说明"校藜"的具体所指以避免歧义。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校藜”的词义解释,综合多个古籍典故和权威词典分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校藜”指精心校勘书籍,源自汉代刘向校书的典故。据《三辅黄图·阁》记载,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有黄衣老人持青藜杖相助,借火光为其照明并传授文献,后以“校藜”代指严谨的文献考订工作。
二、典故出处
- 《三辅黄图》记载:刘向在汉成帝末年校书天禄阁时,遇黄衣老人以青藜杖吹火照明,助其完成《五行洪范》的校勘。
- 清代引用:叶廷琯《吹网录》中“校藜天禄”即化用此典,表示自己曾参与典籍校勘。
三、引申用法
- 象征意义:常被文人用来比喻治学严谨或文献工作的艰辛,如“兰臺校藜”指在藏书机构从事校书。
- 构词解析:“校”为校勘,“藜”指青藜杖(传说中照明工具),二字结合凸显“借助工具完成精细工作”的意象。
四、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代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化用的场景中。需注意与“校尉”“藜麦”等现代词汇区分(中提到的“军衔”解释缺乏其他文献佐证,可能为误录)。
如需更详细典故原文或相关诗词用例,可参考《三辅黄图》《吹网录》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罢甿扳本卑疵北面鬓鸦避舍不习地土采物常满吃不克化池干初头当千钱电冰箱斗击断路笃而论之犯间法眼废朝烽火树凤鸟缝破补绽分门别户关赏归重汩溺鸿豁谎嘴化先矐睒接翮畸孤旌盖静拱金鸟九丹九韶夔旷莲花国灵朮立身扬名貍头竹丽顔滤罗麻花亮锚泊地内顾之忧皮子魄兔青春期穷口山瓶沈江时瑞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宿彦屯毛不辨委约五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