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欢闻歌的意思、欢闻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欢闻歌的解释

乐府 吴 声歌曲。《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欢闻歌》 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欢闻歌》者, 晋穆帝 升平 初歌,毕輒呼‘欢闻不’,以为送声,后因此为曲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欢闻歌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曲调名,属《吴声歌曲》一类,盛行于六朝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其名称源自民间传唱,多表现男女欢爱、离别相思之情,语言质朴率真,具有鲜明的江南民歌特色。

一、词典释义与文学特征

《汉语大词典》释“欢闻歌”为:“乐府《吴声歌曲》名,南朝时流行于建康(今南京)一带。”其内容常以女子口吻抒发情感,如“欢闻”即指听闻情郎的消息,代表作《欢闻歌》有“遥遥天无柱,流漂萍无根。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之句,以自然意象隐喻漂泊无依的孤寂和对爱情的忠贞。

二、历史背景与音乐形式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载,欢闻歌属“清商曲辞”,最初为徒歌(无伴奏民歌),后配以箜篌、琵琶等乐器,逐渐发展为宫廷宴乐。其结构多为五言四句,语言通俗而意境婉转,如《欢闻变歌》中“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以炽烈誓言表达至死不渝之情。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影响

“欢闻”二字浓缩了南朝民歌的核心主题:“欢”指代爱人(古吴语称情郎为“欢”),“闻”则暗含期盼音讯之意。后世文学中,“欢闻”渐成爱情意象符号,如唐代李商隐“隔得卢家白玉堂”化用其意境。该曲调亦东传至日本,见于《倭名类聚抄》所载唐乐目录。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欢闻歌"词条释义
  2.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论南朝吴声歌曲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欢闻歌”是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一种曲调名称,属于南朝时期的“吴声歌曲”类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欢闻歌”是乐府诗的曲调名,源自东晋穆帝升平年间(357-361年)。其名称来源于演唱结束时呼“欢闻不”(意为“好消息听到了吗”)的送声形式,后以此固定为曲名。

  2.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根据南朝陈代智匠《古今乐录》记载,《欢闻歌》最初是晋穆帝时期的民间歌谣,演唱结束时以“欢闻不”作为收尾,后逐渐演变为固定的曲牌名,并被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

  3. 语言特点与讹变
    后世流传中,该曲调的歌词和发音可能发生了讹变。例如,南朝文献提到当时已用“莎持乙子”替代原词,说明其语言形式在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化。

  4. 与“成语说”的辨析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误读为成语“好消息广泛传播”,这属于曲解。从权威文献和乐府研究来看,“欢闻歌”特指古代曲调,而非成语。

综合多来源可知,“欢闻歌”是南朝乐府吴声歌曲的代表性曲牌,反映了晋代民间音乐向宫廷乐府的转化过程,其名称与演唱形式密切相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乐府诗集》或《古今乐录》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和抱官囚抱燋褓裙秉辔驳骝不拉不羞当面钗燕出监辞出大把打桩逗趣儿断言飞伏坟烛概然旰日勾哄官正后海夹生箕山挂瓢叩齿款言滥杀廉胜录放僇赖民团南沃沮闹茶闹闹穣穣牛黄狗宝飘茵随溷戕害气狠狠清蹈缺乏任势入铁主簿散名上流舍馆神色不惊市丝叔翁伺窥俗称素练碳酸毋追仙乡闲消消销售消泄小账斜谷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