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鬟结 ”。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为小鬟髻,饰之以金。” 清 李邺嗣 《退山初归取妾卜居将遂投隐欣慰之意见于小诗》:“尚餘鵠髮如鬟结,且举庞眉与黛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腰肢纤弱,鬟髻宛然。” 清 墅西逸叟 《过虚志感》:“﹝ 刘三秀 ﹞且踊且号,鬟髻为解,髮委地丈餘。”
“鬟髻”是古代中国女性的一种传统发型,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鬟髻(huán jì)指将头发盘绕成环形的发髻,常见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装扮中。这种发型通常通过将头发分成多股,盘绕成环状或螺旋状固定于头顶或脑后,并可能搭配发饰(如《旧唐书》记载的“饰之以金”)。
历史与文献记载
文化与象征意义
鬟髻不仅是发型,更承载了审美与社会意涵。它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婉约之美(如“腰肢纤弱,鬟髻宛然”),部分文献中甚至以发髻的形态隐喻女性的柔顺或身份地位。
现代应用与复原
当代汉服复兴活动中,鬟髻常出现在传统礼仪场合,如笄礼仪式中少女梳“双鬟髻”以示童真。这类复原实践多参考古代壁画、文献及出土文物。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据或不同朝代的演变细节,可查阅《旧唐书》《阅微草堂笔记》等原始史料,或参考权威历史服饰研究论著。
《鬟髻》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妇女盘起头发的样子或发型。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在古代,女性常常会将头发梳理得整齐、盘起来,以展现端庄、美丽的形象。
《鬟髻》中的“鬟”字包含了三个部首,分别是“髟”、“毛”、“发”,而它的总笔画数是15画。在“鬟”字之后的“髻”字中,它包含了两个部首,分别是“髟”、“者”,总共有10画。
《鬟髻》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它们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大致相同。
1. 她戴着鬟髻,穿着华丽的汉服,看起来像是古代公主一样。
2. 这位新娘梳了一个精美的鬟髻,给整个婚礼增添了婉约的气息。
1. 盘鬟:指将头发盘成鬟髻的动作或样式。 2. 鬟发:指盘起的头发。 3. 密鬟:指盘得很密的鬟髻。 4. 褐鬟:指头发颜色偏褐色的鬟髻。
1. 近义词:发髻、发鬓、头髻 2. 反义词:散发、披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