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节的意思、火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节的解释

即火把节。 明 江盈科 《雪涛谈丛·滇中火节》:“ 滇省 风俗,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各家俱束苇为藁,高七八尺,凡两树置门首,遇夜炳燎,其光烛天。是日各家俱用生肉,切为膾,调以醯蒜,不加烹飪,名曰喫生,总称曰火节。” 明 杨慎 《伊兰赋》:“开以景风之俶辰兮,贯乎星回之火节。”参见“ 火把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节是汉语中对特定民俗节日的别称,特指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该名称源于节日中以火为核心元素的庆祝形式,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火节”为“火把节”的简称,最早见于明清文献对西南少数民族节庆的记载。该节日以点燃火把、驱邪祈福为主要仪式,故汉语典籍中以其核心特征“火”命名。

释义:指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的传统岁时节日,以燃烧火把、祭祀火神、祈求丰收为主要内容,盛行于彝族、白族等民族地区 。


二、民俗内涵与文化象征

  1. 驱秽避灾

    火把被视为净化之物,民众持火把绕行田间、住宅,寓意焚烧害虫、祛除晦气,保障人畜平安 。

  2. 祈愿丰收

    火光象征生命力,点燃火把祈求五谷丰登,《彝族风俗志》记载其与农耕时序紧密关联,反映火崇拜与自然节律的结合 。

  3. 社群凝聚

    夜间举行篝火集会,载歌载舞,强化族群认同。如云南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其文化传承价值 。


三、学术文献中的考据


权威参考文献

  1. 《彝族风俗志》(巴莫阿依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胡起望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文献信息可于学术数据库或官方机构平台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火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基本解释

火节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主要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的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


详细释义

  1. 节日时间
    火节(火把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举行,其中六月二十八日为节庆高潮。

  2. 习俗活动

    • 点燃火把:各家以芦苇或秸秆扎成火把,高七八尺,立于门前,夜间点燃,火光通明。
    • 生食习俗:节日当天食用生肉片(“膾”),配以醋蒜等调料,称为“喫生”。
    • 驱邪祈福:通过火把驱虫避灾,祈求丰收平安。
  3. 历史记载
    明代文献《雪涛谈丛·滇中火节》和杨慎《伊兰赋》均提及此节,描述其“遇夜炳燎,其光烛天”的盛况。


其他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百赋便附表兄弟兵车之属昌雄窗牖大本头打诳语倒锁鼎膳耑候短屏多种多样凡世分猷罣带瑰木顾募海角天涯瀚海横眉竖眼哗晔壶公龙活拨拨甲戟蹇士界首禁阁济危橘酒考检宽快腊冽骊驹六辔俛附瞄准迷见那些个蔫食旁郡热土善罢罢休赡速生鱼设厅事魔食菜石缁肆察淘虏填具同工同酬徒与维纲唯利是视辒辌车无踪无影香鈎香迳相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