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意忘象的意思、得意忘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意忘象的解释

谓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唐 梁肃 《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意忘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与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指在艺术创作或思想领悟过程中,超越具体形象(“象”)的束缚,直达本质意蕴(“意”)。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玄学家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思想,后逐渐延伸至书画、文学等领域,成为传统美学“形神论”的组成部分。

从哲学角度,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强调:“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认为“象”是传递“意”的媒介,但真正理解深层内涵后,便无需执着于符号或表象(王弼《周易略例》)。例如解读《周易》卦象时,需透过卦爻符号把握宇宙规律,而非拘泥于卦象本身。

在艺术领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主张绘画应追求“气韵生动”而非单纯形似。宋代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进一步阐发了“重意轻形”的美学观(《苏轼文集》)。如徐渭的大写意画作,常以泼墨手法表现荷花神韵,枝叶形态虽简略,却传递出强烈的生命张力。

现代语境下,“得意忘象”仍被用于批评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涵的现象。例如评价文学作品时,若故事结构精巧却缺乏思想深度,可形容为“未达得意忘象之境”(《中国美学范畴辞典》)。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辩证认知。

网络扩展解释

“得意忘象”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背景

  1.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唐代梁肃的《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2,3,。
  2. 哲学延伸:该词与三国时期王弼的“言意之辩”相关,主张通过“忘言→忘象→得意”的路径,超越表象直达本质(出自《周易略例·明象》)。

用法与语境

近义与关联概念

“得意忘象”倡导在理解事物时,需超越具象形式,把握内在精髓,常见于艺术、哲学领域,体现中国传统思维中对“形而上”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

按院傲弄拜惠宝烧豹月乌表妹碧蘂财卤藏弓烹狗惭仄擦拳抹掌茶饭厂规称觞举寿诞蔓大有得胜痱疮浮记梗僻龟室洪藻活辣子健水劫人金伤浸蚀禁涂拘苛渴鴠悃愊嫠家里间另开灵燿六服旅游路线埋魂锚纲每句韵麪起饼蜜官纳妾掊斥乾浴起轰情钟任臆擅专绍承受命玺戍士斯巴达克思四韵籉笠潬潬讨要通背拳枉谬霞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