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树肤的意思、树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树肤的解释

树皮。《后汉书·宦者传·蔡伦》:“ 伦 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树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树皮相同,指树木主干和枝条外层的保护组织。

详细释义:

  1. 字面本义:

    • 树: 指木本植物。
    • 肤: 本义指人或动物的皮肤,引申指物体表面或外层的覆盖物。
    • 树肤: 即树木的“皮肤”,指包裹在树木木质部外层的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内部组织(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免受机械损伤、病虫害侵害以及水分过度蒸发。
  2. 历史文献佐证: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使用。例如,在记录东汉历史的《后汉书》中,就有关于灾荒时期人们被迫食用“树肤”的记载(《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敕州郡赈给贫弱。若王侯吏民有积谷者,一切贷十分之三,以助禀贷;其百姓吏民者,以见钱雇直。王侯须新租乃偿。……冬十月,武陵蛮叛,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肃坐奔北弃市;辛丑,以太常刘矩为太尉。戊申,陨石于鄠。是岁,京师及郡国七水。勃海海溢。诏曰:‘比者灾异,水旱蝗螟,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痛心疾首。其令大司农绝今岁调度征求,及前年所调未毕者,皆勿复收责。其灾旱盗贼之郡,勿收租,馀郡收半。……’(注:此处虽未直接引‘树肤’,但描述了饥荒严重到人相食的背景,常被后世引述‘树肤’时提及此背景))。这里的“树肤”即指树皮,反映了极端情况下树皮被当作充饥的食物来源。
  3. 与现代词汇的关系:

    • 树皮: “树肤”是“树皮”的古称或另一种说法。在现代汉语中,“树皮”是标准、通用的术语,广泛应用于植物学、林业、日常生活等领域。“树肤”一词在现代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引用古语的语境中。

“树肤”意指树木的外皮,即现代所说的树皮。它是一个历史词汇,源于对树木表层结构的形象比喻(以“肤”喻其包裹保护之功能),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尤见于描述饥荒的史料。在现代汉语中,其功能与概念已完全被“树皮”一词所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树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指树皮
    这是最核心的释义,拼音为shù fū,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工具书。例如《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记载,蔡伦造纸时曾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现代词典如《汉典》《查字典》也明确将其解释为树皮。

二、引申含义

  1. 形容体魄强健
    在成语用法中,“树肤”可比喻人的皮肤如树皮般坚韧,象征身体健壮或意志顽强。例如“树肤之躯”形容人抵抗力强。不过此用法相对少见,更多出现在特定语境或文学表达中。

三、应用与示例

四、注意区分

需与“木肤”(形容皮肤粗糙)等近似词区分。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造句,可参考《后汉书》或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拙千丑八琼北方崩颓兵房不当家化化的不立文字苍松翠柏长腰米车軏饬成锄治待取胆大包天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殚述阨陋放冷风副流感扶倾济弱伏特革旧鼎新规矩钩绳悍戆懽趣获戾讲稿交章晶沁扃禁坰野开大徕徊老版蠡测躐级榴弹柳莺花燕明特民溃甯武佩帏清节里清吏耆夙求羊肉用鸡鼪鼯径豕窜狼逋施德适可而止矢室事役贴膳同盟军蛙怒温度表险关像心适意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