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火衣的意思、龙火衣的详细解释
龙火衣的解释
即龙衮。皇帝之服。因上绣山龙藻火,故称。 唐 王建 《元日早期》诗:“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 元 陈孚 《呈李野斋学士》诗:“欲补十二龙火衣,袖中别有五色线。”参见“ 龙衮 ”。
词语分解
- 龙的解释 龙 (龍) ó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专业解析
"龙火衣"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古代帝王或最高统治者在进行重大祭祀天地、宗庙等礼仪活动时所穿着的、绣有龙纹和火纹(或称"火章")的专用礼服。它并非现代常用词汇,而是属于古代典章制度用语,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和礼仪记载中。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释:
-
字面构成与基本含义:
-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至高无上的神兽,象征着皇权、天命、力量和祥瑞。皇帝常被视为"真龙天子",龙纹成为帝王专属的标识。
- 火:火纹(或称"火章")是古代礼服"十二章纹"(象征帝王德行的十二种图案)之一。火象征光明、智慧和旺盛的生命力,也代表帝王如日之明,光照天下。
- 衣:指服饰、衣裳。
- 合义:"龙火衣"即指绣有龙纹和火纹这两种特定纹饰的帝王礼服。它直观地表明了这件衣服的穿着者身份(帝王)及其核心装饰元素(龙与火)。
-
历史制度背景(核心来源):
"龙火衣"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极其严格的冠服制度,尤其是"冕服"制度。根据《周礼》等典籍记载,帝王及贵族的礼服根据等级和场合不同,其纹饰(章纹)有严格规定。
- 冕服与章纹:帝王最高等级的礼服称为"冕服",其上绣有"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宗彝、藻、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或两兽相背形)。每种纹饰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 龙纹与火纹的地位:在十二章纹中,龙纹和火纹都是极其重要的元素。龙纹象征帝王的神圣权威和应变能力("龙,变化无方"),火纹象征帝王的光明磊落和洞察秋毫("火,取其明也")。
- "龙火衣"所指:虽然"龙火衣"一词在古籍中并非最标准的术语(更常用的是具体冕服名称如"衮冕",其包含龙纹),但它明确指向了帝王礼服上同时具备龙纹和火纹这一显著特征。它强调了这两种核心纹饰的组合,是帝王身份和祭祀礼服的重要标识。其使用场合主要在祭祀天地、宗庙等最隆重的国家大典。
-
文化象征与功能:
- 皇权与天命的象征:穿着绣有龙纹和火纹的礼服,是帝王作为"天子"沟通天地的象征,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受命于天")。
- 礼仪规范与等级体现:它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区分了社会等级,尤其是突出了帝王的至高无上地位。不同等级的贵族,其礼服上的章纹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限制,龙纹和火纹的组合通常为帝王专属或最高等级。
- 道德与美德的寄托:十二章纹的设计蕴含着对统治者德行的期许。龙纹代表应机布教、善于变化;火纹代表光明正大、洞察是非。穿着"龙火衣"也意味着帝王需具备这些美德。
"龙火衣"特指中国古代帝王在重大祭祀礼仪中穿着的、绣有象征皇权与天命的龙纹以及象征光明与智慧的火纹的专用礼服。它是中国古代严格冠服制度(尤其是冕服制度)的产物,是帝王身份、权力神圣性以及沟通天地职能的视觉化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礼仪内涵。该词汇主要存在于历史文献和礼仪研究的语境中。
参考来源依据(基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与权威研究):
- 《周礼·春官·司服》:记载了不同等级贵族的冕服种类及章纹差异,是研究古代冠服制度最核心的文献之一。其中提到王之吉服,如衮冕(绣有龙纹等章纹)。
- 《尚书·益稷》:最早记载了"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及其象征意义("予欲观古人之象..."),为后世冕服纹饰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火纹的象征意义("火以圜,山龙华虫作会...")即源于此。
- 《礼记》相关篇章(如《玉藻》、《郊特牲》等):对天子、诸侯的服饰、礼仪有更详细的描述和规定,提供了理解"龙火衣"所代表礼仪场合的背景。
- 历代《舆服志》(如《后汉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明史·舆服志》等):各正史中的《舆服志》系统记载了该朝代的冠服制度,详细描述了皇帝冕服的形制、颜色、纹饰(包括龙纹和火纹的具体位置、样式),是考证"龙火衣"具体形态和历史演变的最直接史料。例如,《明史·舆服志》对皇帝衮冕的纹饰有清晰记载。
- 权威学术研究著作:如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华梅《中国服装史》等,这些著作基于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系统梳理了包括冕服在内的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对十二章纹(含龙纹、火纹)的含义、应用及"龙火衣"所代表的礼服类型有深入分析和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龙火衣”是中国古代对帝王服饰的特定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龙火衣即“龙衮”,是古代皇帝所穿的礼服,因服饰上绣有山、龙、藻、火等纹样而得名。这一名称源自《礼记》中对帝王服饰的礼仪规定。
2.装饰与象征
- 纹样含义:山、龙象征帝王对江山社稷的统治,藻、火则代表德行与光明。
- 颜色特征:以红色(火色)为主调,结合龙的纹饰,突显皇权的威严与神圣。
3.历史引用
唐代诗人王建在《元日早期》中写道:“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描绘了帝王身着龙火衣的庄严场景;元代陈孚的诗句“欲补十二龙火衣”则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帝王专属服饰的地位。
4.文化关联
龙火衣与“龙衮”同义,属于古代衮冕制度的一部分,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场合,是皇权礼制的核心符号之一。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富尊荣阿翁抱打不平编述谄骨畴劳祠屋低调照片低眉垂眼冬至线奋戈工关孤峰突起鬼目菜过而能改古异花腮会丧回眼昏闇呼谓蹇吃减低缴送矜许击杖局步跼天开缄联邦凌劫栗温隆固龙师戮杀緑简茅椽蜜枣抛朵凄切诠明悛容乳井少年行设备生姜树上生社饮耍花舌子摔跤子疏网摊饭啴谐天运天縡同出通籍夏口憪然谢邱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