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查阅宗室谱牒。《后汉书·卢植传》:“寻《春秋》之义,王后无嗣,择立亲长,年均以德,德均则决之卜筮。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 王先谦 集解:“牒,宗室名牒也,披图则知诸王分国,案牒则知宗室远近也。”
(2).官署的文书簿册。《新唐书·陆贽传》:“旧制,吏部选以岁集。 乾元 后,天下兵兴,率三年一调,吏员稽壅,则案牒丛淆,伪冒蒙真,吏缘以为姦。”
“案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àn dié,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查阅宗室谱牒
指通过查阅宗族或皇室的谱系记录,以确定血缘关系和继承顺序。例如《后汉书·卢植传》中提到“披图案牒”,即通过图谱和谱牒来确认宗室成员的远近亲疏。
官署的文书簿册
指古代官府中用于记录事务的文书、档案或簿册。如《新唐书·陆贽传》记载了吏部在官员选拔中使用案牒管理信息的过程。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案牒”可引申为“证据确凿”的比喻义,形容事件或罪证有明确的书面记录支持。这一用法可能源自古代文书的权威性特征。
“案牒”在古代语境中多指官方或宗族的书面记录,现代使用较少,但在特定场景(如历史研究)中仍有参考价值。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查阅《后汉书》《新唐书》等原始资料。
案牒(àn dié)一词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由官府或机构发出的公文或文书,通常用于传达命令、通告、指示等。二是泛指各种有关案件的证据、文件、记录等。
案牒的组成部分是“牛”和“匕”。其中,“牛”属于汉字部首“牛”,表示与牛相关的意思;“匕”属于汉字部首“勹”,表示包裹、收纳的意思。
案牒的总笔画数为7画。其中,“牛”的部分占用了4画,而“匕”的部分则占用了3画。
案牒一词的来源非常古老。据考古学家研究,该词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为当时的一种写法。
案牒的繁体字是「按替」。这种写法在繁体字中被广泛使用,特征是「牛」字旁边的横笔变成了横折笔。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案牒的表示方式略有不同。例如在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中,案牒的写法更加简化,只使用了一个代表"牛"的部分。
1. 府院发出的案牒对于民众很重要。
2. 案牒上的内容详细记录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组词:案件、公文、文件、证据、记录
近义词:公文、文书、文状
反义词:解封、放生、散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