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操袂的意思、操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操袂的解释

《礼记·曲礼上》:“献民虏者操右袂。”本谓献俘时持其右袂以防异心。后用以指献捷。 唐 白居易 《太社观献捷》诗:“班师郊社内,操袂凯歌中。” 唐 刘禹锡 《凯旋成咏寄荆南严司空》:“卉服联操袂,雕题尽鞠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操袂"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操"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把持也",本义指用手握持(《汉语大词典》第6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袂"即衣袖,《礼记·深衣》郑玄注:"袂,袖也"。二字组合成词,字面意为"执持衣袖"。

二、文献释义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有两种典型用法:

  1. 动作描写:指实际提起衣袖的动作,常见于礼仪场合。《仪礼·士冠礼》记载:"宾右手执项,左手操袂",描述冠礼中整理衣冠的仪态(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2. 引申象征:喻指积极行动的姿态,如《淮南子·主术训》"操袂而舞"的表述,展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集成》本)。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学术考据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古语词",建议在当代语境中使用更通俗的"挽袖""振袖"等替代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操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āo mèi,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1. 本义
    源自《礼记·曲礼上》:“献民虏者操右袂。”原指古代献俘时抓住俘虏的右衣袖,以防止其反抗或逃跑(因右臂通常为发力侧)。

  2. 引申义
    后演变为“献捷”的代称,即通过仪式展示战功或胜利成果。例如唐代白居易《太社观献捷》诗云:“班师郊社内,操袂凯歌中。”。


二、使用场景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礼记》原文或唐代相关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被缁不分胜负沧海客抽擢创导椎埋屠狗单季稻雕画迭扑恩意烦弊放勋非所棼然符谶伏尔加河纤夫缚鸡之力改涂高见远识给禄构害贯城好情合城后祖花民昏昏噩噩剨然家难简鼓院检字焦躁阶霤极叫精邃近间亢扞考见狂蜂浪蝶赖帐勒掯楞伽瓶礰礋洛涧灭鼠拏兵佞宋主人芊瞑樵鼓倾肠倒肚青茁秋谳全才率领双职工邬壁衔沙填海徙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