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utside]∶超出某一范围的地方
到外边去
(2) [a place other than where one lives or works]∶指外地
(1).指物件靠外的边沿。《元史·天文志一》:“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
(2).指超出某一范围的地方。 唐 吴融 《华清宫》诗:“緑树碧簷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金6*瓶6*梅词话》第七四回:“你们里边与外边怎的,打偏别也是一般,一个不愤一个,那一个有些时道儿,就要躧下去。” 茅盾 《林家铺子》六:“ 林先生 是被党部扣住了,为的外边谣言 林先生 打算卷款逃走。”
(3).外地。《西游记》第四四回:“你老人家想是个外边来的,不知我这里利害。”
(4).表面。如:行李卷儿外边再加一层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外边汉语 快速查询。
"外边"是现代汉语常用方位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空间方位概念 指物体外部的表面或外围空间,与"里边"构成反义关系。如"大衣外边套着风衣""门外边有棵槐树"。该释义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第1353页,被列为基本义项。
二、地域范围界定 表示超出特定界限的区域,可指具体或抽象范围之外的场域。例如"院子外边是菜地""这事儿得问外边的人",此处参照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3册第876页对地域外延的阐释。
三、社会关系指代 引申为家庭或团体之外的社会领域,《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20修订版第802页特别标注此用法,常见于"外边来的客人""在外边闯荡"等表达,暗含主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该词在古汉语中最早见于元代杂剧《西厢记》,明代《字汇》将其归入"阜部",现代普通话读音为"wài·bian",标注轻声体现口语化特征。
“外边”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空间位置:指超出某一特定范围的地方或物体靠外的边沿。
地域范围:可表示“外地”,即远离当前居住或工作的地方。
表面或外部:指事物的外部表面或抽象意义上的“外部”。
词性与用法:
在句子中常用于描述地理位置、状态或抽象概念,如“他在外边滞留了一周”,或比喻“外边的危险”。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
哀吹豪竹倍贷兵棋才用承前启后川渎村材担羞蹈难发昏翻滚饭来开口飞谋荐谤缝衽改掉杆棒高矩公差洪乔花束拣练坚润较然急烦井位进退裕如计日可期技师科诏炼金术领府灵户楼舍倮儿僇人露芽某士平安火砯砰平洒庆谒曲儿让三让再日御散参三度三十六界商顿伤陷神头鬼面世外桃源手如柔荑殊死私塾田户王权畏惕委札卧雪眠霜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