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讥办事无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曲端 在 陕西 ,甚有威望, 张魏公 宣抚,首擢用之。 金 人万户 娄室 与 撒离曷 等寇 邠州 , 端 击败之;至 白店原 ,又大败之。 撒离曷 乘高望师,惧而号哭; 金 人因目之为啼哭郎君。”参阅《宋史·吴玠传》及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四年三月》。
“啼哭郎君”一词有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来源进行辨析:
讥讽无能者的含义(主流解释) 源自宋代历史典故,指遇事只会哭泣、无法应对的人。据《鹤林玉录》等文献记载,金国将领撒离曷被宋将曲端击败后登高望见宋军,因恐惧而号哭,金人因此讥称其为“啼哭郎君”。这种用法多用于形容办事能力低下、遇事束手无策之人,具有贬义色彩。
形容极度悲伤的传说(民间说法) 民间流传唐代李郎因丧妻而彻夜痛哭的故事,用以描述悲痛至极的状态。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后世衍生的民间传说。
现代使用建议: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完整历史事件脉络,可参考《鹤林玉露》卷一及《宋史·吴玠传》等文献。
"啼哭郎君"这个词源自古代民间传说,形容婴儿啼哭之时,大声呼叫其父亲的声音。它一般用来比喻将要出征的年轻男子,即将分离家人和亲人,发出悲伤的呼喊声。
拆分部首和笔画:
啼(口部首,7笔画)哭(口部首,10笔画)郎(阝部首,10笔画)君(口部首,7笔画)。
来源:
"啼哭郎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以描述古代将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时的悲伤情绪。
繁体:
繁体字为 "啼哭郎君"。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以 "啼哭郎君" 为例,古时候的汉字可能使用不同的字体和书写规范,但字义和拼音发音基本保持一致。
例句:
他从军出征,听到他家的婴儿 "啼哭郎君",感到深深的思念和挣扎。
组词:
组词可以根据需要来灵活搭配,比如 "啼哭郎君的母亲"、"啼哭郎君的亲友" 等。
近义词:
近义词有很多,比如 "啼哦痛孩儿"、"啼啭郎子" 等,它们都具有相似的意思。
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决定,比如 "欢笑迎郎君",表示高兴地迎接将士归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