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情投意合或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间相互呼应或唱和。语出《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如酌古準今,谈经论史,探性命之原,图不朽之业,乐声应气求而不孤者,则 刘君 、 郑君 是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 嘉靖 之季,以诗鸣者有后七子, 李 ( 李攀龙 ) 王 ( 王世贞 )为之冠;与前七子隔絶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 《驳“保皇报”》:“不知革命与洪门,志同道合,声应气求,合力举义,贵有应尽,非同利用。”参见“ 声气 ”。
“声应气求”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需注意与个别误释(如将“回应他人要求”作为主要含义)区分,权威典籍均以“志趣相投”为核心释义。
《声应气求》是中国成语,意思是要求回应和效仿他人的言行,希望受到他人的称赞或承认。对于个人或团体来说,这是一种希望获得他人认可和支持的表现。
《声应气求》由“声”、“应”、“气”和“求”组成。
其中,“声”音是声音的意思,由三个笔画组成;
“应”意为回应,由四个笔画组成;
“气”意为情绪或态度,由四个笔画组成;
“求”意为寻求,由三个笔画组成。
《声应气求》出自《论语·卫灵公》。记录了孔子的学生宰我向孔子请教文学之道。孔子的回答是“声应气求”,意思是要在学习中努力倾听、回应和寻求真理。
《声应气求》的繁体字为「聲應氣求」。
在古代写法中,声应气求的“声”字有时写作“聲”,“应”字有时写作“應”,“求”字保持不变。
他在学术交流中表现出了《声应气求》的态度。
组词: 声誉、应对、气势、求知、求助、求教
近义词:追求、迎合、称赞
反义词:漠视、无动于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