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的意思、黄耆的详细解释
黄耆的解释
药草名。多年生草本。夏季开花,黄色。根甚长,可入药。《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 胤宗 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牀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耆》:“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词语分解
- 黄的解释 黄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事情失
- 耆的解释 耆 í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耆年。耆绅。耆宿(?)(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强横。 耆 ì 古同“嗜”,爱好。 笔画数:; 部首:耂;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黄耆”是传统中药材的正式名称,现代多写作“黄芪”,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词源与名称演变
- 名称由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耆”意为“长”,因黄耆色黄且为补药之首,故得名。古代文献如《新唐书》用“黄耆”,明代后逐渐简化为“黄芪”。
- 别名:又称戴糁、王孙(古称),豆科植物膜荚黄耆或蒙古黄耆的根。
二、植物特征
-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呈棒状,茎直立多分枝,羽状复叶,夏季开黄色蝶形花。
- 分布:生于林缘、山坡草地,主产于中国北方(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
三、药用功效
- 核心作用: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 应用场景:
- 补气健脾:适用于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等症;
- 表虚证:治疗自汗、盗汗,增强免疫力;
- 外科辅助:促进痈疽溃破或愈合,缓解水肿。
四、历史与现代应用
- 古代案例:唐代许胤宗用黄耆防风汤熏蒸治愈王太后失语症;
- 现代用法:生用可托毒利水,蜜炙后补气效果更佳,常配伍其他中药调理虚劳。
五、注意事项
- 阴虚火旺者慎用,需遵医嘱配伍。优质黄耆以根条粗长、断面黄白者为佳。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黄耆:含义和拆分
黄耆(huáng qí)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也称黄芪。它是豆科黄芪属植物中的一种,根部呈黄色,具有药用价值。
黄耆的拆分部首是黄(huáng)和耆(qí),其中“黄”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颜色或与黄色有关,而“耆”则是一个字体,表示长寿、耐久。
黄耆的来源和繁体写法
黄耆一词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专著之一,记载了大量的草药信息。黄耆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这种植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黄芪。
繁体字中,黄耆的写法为黃耆。
古时候的黄耆汉字写法
在古代,黄耆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它的常见写法包括黃芪、黃耆等,但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它的字形可能略有差异。
黄耆的例句
1. 我们常常饮用黄耆泡的茶,以提高免疫力。
2. 黄耆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益于调理身体。
3. 这种植物的根部被称为黄耆,具有很多药用价值。
黄耆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黄耆茶(huáng qí chá)、黄耆丸(huáng qí wán)、黄耆片(huáng qí piàn)。
近义词:黄芪、白芪、党参。
反义词:草药、植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