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灵灵的果子。 宋 杨万里 《以糟蟹洞庭柑送丁端叔端叔有诗因和其韵》:“驱使木奴供露颗,催科郭索献霜螯。”
(2).露珠。 元 马祖常 《开平事》诗:“九茎芝盖云衣合,百石铜盘露颗齐。”
“露颗”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水灵灵的果子
指新鲜、饱满的果实,常带有晶莹剔透的质感。例如宋代杨万里的诗句:“驱使木奴供露颗,催科郭索献霜螯”,以“露颗”形容柑橘类水果的鲜嫩多汁。
露珠
指凝结在植物或物体表面的水滴。例如元代马祖常《开平事》中的“百石铜盘露颗齐”,用“露颗”比喻露水的圆润形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或古典诗词注解。
露颗,是一个动词短语,常用来形容水珠、露珠等由于温差凝结在物体表面的现象。它的拆分部首为雨(雨drop尾音)和颗(个子)。
它的笔画数为17画,依次为:雨(4画)+颗(13画)。
露,源自于甲骨文字,最早的意思是“从上面滴下来的液体”;颗,最初是象形文字,意为“果实的小颗粒”。露颗词语的形成是在一定历史情境和语境下演变而来的。
在繁体中,露颗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文献中,露颗的写法有一些变体。比如,在《庄子·外物》一章中,露颗的写法为“露珂”。而在其他古代文献和碑铭中,也有类似的变体出现。
1. 我走在草地上,踩出了一个个湿漉漉的露颗。
2. 晨起,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草地上满是闪闪发光的露颗。
露水、露珠、露天、露台、露出
露润、露珠、水珠
干燥、无露、无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