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贡品的竹筐。棐,通“ 篚 ”。《汉书·食货志上》:“ 禹 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 颜师古 注:“棐读与匪同。《禹贡》所谓‘厥贡漆丝,厥篚织文’之类是也。”参见“ 贡篚 ”。
“贡棐”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贡”和“棐”两部分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贡”本义为进献物品,特指向君主或朝廷缴纳赋税或特产,如《尚书·禹贡》载“任土作贡”,即按土地产出的物品进贡。“棐”古通“榧”,指香榧树,其木质坚硬可用于制作器物;另据《说文解字》,“棐”亦通“篚”,为竹编容器,如《周礼·地官》提及“祭祀共其棐筐”,指祭祀时盛放贡品的竹器。
二字合用时,“贡棐”可有两种释义:其一指以香榧木制作的贡品,常见于古代地方物产记载;其二指盛装贡品的竹制礼器,如《礼记·明堂位》郑玄注“棐,器名,所以荐玉”中描述祭祀时承托玉器的礼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见于古籍文献或历史研究领域,例如清代考据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曾辨析“棐”与“篚”的异同。
“贡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贡棐”指盛放贡品的竹制容器,其中“棐”通“篚”(fěi),后者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圆形的竹筐”。因此,“贡棐”可理解为古代用于收纳贡品的竹筐或竹器。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食货志上》:“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这里描述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根据各地物产制定赋税和贡品制度,并以“贡棐”作为收纳贡品的工具。
“棐”与“篚”为通假关系,属于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借字现象。例如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明确提到:“棐读与匪同,《禹贡》所谓‘厥贡漆丝,厥篚织文’之类是也。”,说明“贡棐”即《尚书·禹贡》中的“贡篚”。
结合上下文,“贡棐”反映了古代赋税与贡品制度,强调按地域物产差异征收贡品,并通过统一容器规范收纳流程,是早期国家治理的体现。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解读。相关成语如“纳贡称臣”等,可辅助理解其文化内涵。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原文或《说文解字》对“篚”的释义。
鳌禁蹦纵窜跳壁毯赤岸徂丧电虹鼎鼐泛除房笼蕃衍愤意夫容告谕梗迹萍踪管待关门大吉鼓笛害人酣眠鹤长凫短鸿茫谎信黄种人会事夹板医驼子家无担石祭盘纠缦缦俊上可手口谕累苏积块连甍接栋利见灵塔丽友侔尊女古喷漆乞哀翘盼汽锅情肠清候扫除机扫兀式墓石丈守奈刷剌剌司旌饲养员孙婿微芒问难闻悉相宣嫌隙显懿息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