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qual;same]∶同等
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科也。——《论语》朱熹注
(2) [winners of the same imperial examination]∶科举时代称同届考试中的人
同科状元
(1).犹同等。《论语·八佾》:“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朱熹 集注:“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魏书·食货志》:“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帝曰:‘ 孔 圣人也,朕知久矣。 孟 是何人?得与 孔 同科而语。’”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至于社会上之待遇,则不特不能与 日本 兵士同科,且适成反比例。”
(2).同一种类。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四:“鶻缘暖足怜不喫,鷂为同科曾共游。”
(3).同罚;同等判处。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孤子三危是摈,四罪同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今因其捕而敢拒之,是无畏之心矣,虽欲不与强同科,得乎?”
(4).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復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初, 湻燿 避兵 石冈 ,有同科孝廉 丹阳 葛麟 ,与二力士至。”
(5).指同榜考中者。《儒林外史》第二回回目:“ 王孝廉 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 暮年登上第。”
同科在汉语中主要有三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现代用法分别阐释:
指同榜考中的举人或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同一年被录取者互称“同科”,体现共时性的功名身份关联。
例证:
《明史·选举志》载:“同科进士,皆称年兄。”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卷第112页。
指学术或专业领域归属相同,如“生物学与医学同属生命科学同科”。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15页。
用于教育场景,如“考生须选报同科科目”。
来源:《教育学术语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87页。
在部分司法文书中,“同科”表示对犯罪行为判处同等刑罚,属文言遗留用法。
例证:
“二人共盗,罪责同科。”(《大清律例·刑律》)
来源:《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1页。
“科”本义为品类级(《说文解字》:“科,程也”),科举制使其衍生“考试科目”与“录取批次”之义。“同科”一词定型于唐宋科举制度成熟期,后随科举废除而语义泛化,现代多用于学术分类领域。
来源:《汉语词源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6页。
“同科”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同等、同一等级
指事物或人处于相同等级或标准。例如《论语·八佾》中“为力不同科”,朱熹注“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科也”,强调能力差异导致等级不同。
同一种类
表示事物属于同一类别。如唐代元稹《有鸟》诗中的“鷂为同科曾共游”,描述鸟类同属一类。
同罚或同等判处
指对罪行采取相同的处罚标准。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提到“四罪同科”,即四类罪行被同等量刑。
科举制度相关
“同科”的核心含义围绕“同等性”展开,既可用于抽象概念(如等级、种类),也可特指古代科举制度。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指向。
辩才鞭简辨洽编置不搁当儿嘈啾禅版尘肺船闸法莲法云地分频服皁高派滈滈红线华灿虎蛟魂质简罢绛符脚货骄蹇畿疆鸡肋禁系金鲗迥途机微沴怪林胡马乳民氓末民欧虞娉会披写敲搒硗陿七...八...其间圻埒揉和撒谎山障沙窝身型沈秀守口如瓶饲食讼缿讨生特银魋悍妄人文栋诬伪无绪向晨相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