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託阴 ”。1.置身幽隐之处。 汉 严遵 《座右铭》:“夫疾行不能遁影,大音不能掩响,默然託荫,则影响无因;常体卑弱,则祸患无萌。”《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崔琦 《七蠲》:“爰有梧桐,产乎玄谿,傅根朽壤,託阴生危。”《艺文类聚》卷三九引 晋 张华 《朽社赋》:“朱夏当阳,蓊蔼萧森,征夫云会,行旅归心,輶轩停盖,轻舆託阴。”
(2).托庇。 宋 张舜民 《梁才甫自湖南移使广西》诗:“回想託荫无多日,早至 瀟 湘 欲重陪。”
(3).引申指托胎、投生。《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上从 兜率 降人间,託荫王宫为生相。”《敦煌变文集·八相变》:“时当七月中旬,託荫 摩耶 腹内。”《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盖缘恶增深,未得於人道,託阴王城内,化为女狗之身。”
“讬荫”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讬荫”亦写作“託阴”,核心含义为“置身幽隐之处”,引申为寻求庇护或保护。该词由“讬”(同“托”,意为请求、寄托)和“荫”(指树荫、庇护)组成,字面可理解为“依托树荫遮蔽”,比喻在困境中向他人或环境寻求帮助。
本义
指物理意义上的“藏身于隐蔽处”,如《艺文类聚》引晋代张华《朽社赋》中“轻舆託阴”,描述旅人借树荫遮蔽的场景。
引申义
该词多见于古文,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文用例或引申义,可参考《左传》《艺文类聚》等文献原文。
讬荫(tuō yīn)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将荫凉的地方让给别人,借指将权力、利益等让给他人。这个词常常在古代作品中被使用。
讬荫的部首是讠(yán)和艹(cǎo)。讬的部首是讠,它的笔画数是6,荫的部首是艹,它的笔画数是9。
讬荫属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源于《左传·成公十年》中的句子:“且以寡讬寡,舍讬于人。”古代的荐书和称职都是以字为载体,所以古代才使用这样的表述。
在繁体中,讬荫的写法为讓陰。
在古时候的写法中,讬荫的部首分别是讠和艹,其中讬的古代写法为“言土”,荫的古代写法为“尹艹戈”,并且荫的上方带有一个点。
1. 当领导为了团队的发展,讬荫自己的利益。
2. 那位太子特地讬荫给了百姓一些水果。
组词:讬诺、讬商、讬和、讬恩。
近义词:让与、让位、让步。
反义词:侵占、霸占、据为己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