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的和大的。有时犹云一切、所有。《书·顾命》:“柔远能邇,安劝小大庶邦。”《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北史·乐运传》:“大尊比来小大之事,多独断之。”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一:“旷观宇宙内,小大何相蒙?”
(2).引申指长的和幼的、轻的和重的等。《荀子·非相》:“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诗·小雅·楚茨》:“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郑玄 笺:“小大,犹长幼也。”《礼记·王制》:“疑狱,氾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郑玄 注:“小大,犹轻重也。”《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小大,谓高声正声之类也。”
(3).特指小孩和大人。意谓全家。 晋 王羲之 《十七帖》:“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晋 王羲之 《十七帖》:“ 武 妹小大佳也。”
(4).指儿子。《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至其使,悉斩送 弥 晏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宿舒 、 孙综 前到 吴 ,贼 权 问臣家内小大, 舒 、综对臣有三息。”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唤小大取鐁锣将篦照来。中令自就地取幞头,用公服袖揩拭。”
"小大"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义本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由对立反义词素"小"与"大"构成,既保留单字本义又形成特殊复合义。作为名词时指代不同年龄群体,《尚书·无逸》"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句注疏中,"小大"特指年幼者与年长者。作形容词时表示规模差异,《礼记·乐记》"小大相成"即指不同体量事物的相辅相成。
二、语法功能(《古汉语虚词词典》) 在特殊句式中具备副词属性,《诗经·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郑玄笺注"小大尽取"显示其表范围周遍性,相当于"无论大小"的强调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在汉代文献中尤为常见。
三、文化语义(《中国礼制史》) 古代礼制语境中具有特殊指代,《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郑玄注引杜子春说,"小大"特指王室宗族中的嫡庶之别,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术语。该用法在《春秋公羊传》何休解诂中得到进一步阐释。
“小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以下几种解释:
泛指事物或群体的整体性
指“小的和大的”,常用来表示一切事物或全部成员,如《左传》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强调无论案件大小都需谨慎处理。在晋代王羲之《十七帖》中,“足下小大悉平安也”则指全家所有人平安。
引申为分类或对比关系
可表示长幼、轻重、高低等对立概念。例如《礼记》提到“小大”指法律中的轻重缓急,《荀子·非相》则以“长短小大”形容人的形貌特征。
特指家庭成员
在书信或文献中常代指全家,如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武妹小大佳也”,即表达对对方全家安好的关切。
指代儿子
部分古籍中“小大”直接指儿子。例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提到“臣有三息(儿子)”,而原文用“小大”概括。
补充说明:现代汉语中“小大”使用较少,多见于古文或仿古语境。若需具体分析某一文献中的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判断。
报帖迸走産褥期麤强存本大材小用导游斗擞妒口惇敍堕突分列式负旭宫雉跪辞谷积过府冲州孤山古兴顾渚春耗费黑紫核问汇族壶里乾坤活字典解除机阱惊世骇俗精要觐谒狂竖理乐六龙鹿纵妙味缪思蹑手蹑脚女妻彷徨歧途屏匿劈手祈农穷理起卧全宋词啬刻生擦擦生描神狐术谋説乐殊锡私慝緰此頽紊吞夺往日我相贤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