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词令,聘问应对之词。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 周 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习为词命,童子入小学则教以应对。”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然协词命者属行人,读誓禁者属讶士,则使臣之职,首重修辞。”参见“ 词令 ”。
(2).词翰策命。 宋 汪藻 《奏论宋晦落职不当行词状》:“臣以为如 宋晦 辈治之不胜其多,何足一一烦朝廷词命。”《辽史·文学传上·李澣》:“且 澣 富於文学,方今少有伦比,若留掌词命,可以增光国体。” 明 王琼 《双溪杂记》:“翰林学士专掌词命代草,然亦有预议朝政者。”
“词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聘问应对之词(外交辞令)
指古代外交场合或正式交往中使用的言辞技巧,强调语言表达的婉转与得体。例如《史通·言语》记载周代官员“尤重词命”,通过精妙的语言维护国家体面。
词翰策命(文书任命)
特指官方文书或任命文件,常见于历史文献。如《辽史》记载李澣因文采出众“留掌词命”,负责起草朝廷诏令;明代王琼提到翰林学士“专掌词命代草”,即代拟公文。
构词溯源
“命”在此词中取“命令、策命”义(参考《说文解字》“命,使也”的本义),而非现代“生命”或“命运”含义,体现古代行政与礼仪中的语言权威性。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先秦至明清的官方文书体系,如外交辞令(春秋战国诸侯聘问)、科举文书(唐代策论)、朝廷诏令(宋辽翰林职能)等。
需与“性命”区分:后者属哲学范畴(如《中庸》“天命之谓性”),强调天理与人性关系,与“词命”的实务性语义无直接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