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词令,聘问应对之词。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 周 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习为词命,童子入小学则教以应对。”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然协词命者属行人,读誓禁者属讶士,则使臣之职,首重修辞。”参见“ 词令 ”。
(2).词翰策命。 宋 汪藻 《奏论宋晦落职不当行词状》:“臣以为如 宋晦 辈治之不胜其多,何足一一烦朝廷词命。”《辽史·文学传上·李澣》:“且 澣 富於文学,方今少有伦比,若留掌词命,可以增光国体。” 明 王琼 《双溪杂记》:“翰林学士专掌词命代草,然亦有预议朝政者。”
词命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词”与“命”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代外交场合中使用的正式文辞或口头应对,强调语言表达的庄重性与政治功能。以下从语义源流、历史用例及权威典籍角度分述:
“词”的本义
指言辞、文句。《说文解字》释“词”为“意内而言外也”,即通过语言表达内在意图。在“词命”中,“词”特指经过修饰的正式辞令。
“命”的涵义
古代指君主或上级的指令、诏令。《尔雅·释诂》载:“命,告也”,引申为外交文书或使命。如《周礼·春官》中“作命”即起草外交文书。
复合词“词命”
二字结合后,专指代表国家出使时使用的正式辞令,需符合礼制且措辞严谨。唐代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时明确:“词命者,谓聘问应对之辞”。
外交文书的核心载体
春秋时期诸侯国交往频繁,“词命”成为邦交礼仪的关键。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子产“以词命折晋”,凭借精妙的外交辞令维护国家利益。
文体特征
需兼具文采与政治智慧,风格庄重简练。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词命贵雅,不尚俚俗”,强调其雅言属性。
与“辞命”的互通
古籍中常与“辞命”通用。《论语·宪问》朱熹注云:“辞命,谓应对诸侯之辞”,二者均指向正式外交语言。
定义:“古代使者聘问应对之词”,并引《旧唐书·文苑传》例证。
释为“外交辞令”,特指“出使时传达的言辞”。
“词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聘问应对之词(外交辞令)
指古代外交场合或正式交往中使用的言辞技巧,强调语言表达的婉转与得体。例如《史通·言语》记载周代官员“尤重词命”,通过精妙的语言维护国家体面。
词翰策命(文书任命)
特指官方文书或任命文件,常见于历史文献。如《辽史》记载李澣因文采出众“留掌词命”,负责起草朝廷诏令;明代王琼提到翰林学士“专掌词命代草”,即代拟公文。
构词溯源
“命”在此词中取“命令、策命”义(参考《说文解字》“命,使也”的本义),而非现代“生命”或“命运”含义,体现古代行政与礼仪中的语言权威性。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先秦至明清的官方文书体系,如外交辞令(春秋战国诸侯聘问)、科举文书(唐代策论)、朝廷诏令(宋辽翰林职能)等。
需与“性命”区分:后者属哲学范畴(如《中庸》“天命之谓性”),强调天理与人性关系,与“词命”的实务性语义无直接关联。
腷塞髲子布拉吉不约儿赤不鲗溜藏头漏影蚕头忱悃醇漓怠敖等比點對烦暑丰年傅御扶政感格关房海晏河清合配鸿云槥车极头悸心蟿螽絶粮决议狼牙脩乐善不倦瞵睨理要眄望蟠满僻窵乾酪起面扫数莎虫删要涉世尸骨未寒水碧山青说不定说化邃僻宿舍探讯桃夭李艳体定通被王廷玩味微迹纬略文楼相容详玩纤介之失小额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