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掬示的意思、掬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掬示的解释

捧出来示众,昭示。 朱执信 《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惧民之昌,则己之薄,因予之以口惠,销其鋭气;奬以空名,而揽其实权。则庶几昧者景从,明者口塞。其隐衷寧可掬示天下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掬示"是一个由动词"掬"和动词"示"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属于较为书面化且带有文学色彩的表达。其核心含义是用双手捧出并展示,强调以恭敬、真诚或毫无保留的姿态将某物(多为抽象事物,如心意、情感等)呈现出来。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掬 (jū)

    • 本义:用双手捧取(东西)。《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掬",但"匊"为其古字,意为"在手曰匊",即满手捧物。
    • 引申义:
      • 形容动作的郑重与虔诚(如"掬诚");
      • 比喻情感充沛、流露无遗(如"笑容可掬")。
  2. 示 (shì)

    • 本义:显现、展示。《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本指天象昭示人事,后泛指呈现、表明。
    • 引申义:主动表达或传递信息(如"示意""示范")。

二、"掬示"的合成意义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1. 书面表达:

    • "他掬示满腔热忱,愿为事业倾尽心力。"
    • "在纪念碑前,众人掬示哀思,缅怀英烈。"
  2. 文学创作:

    • 冰心《寄小读者》:"掬示我无边的感谢与祝福。"(表达深切感激)
    • 鲁迅书信:"掬示微忧,冀蒙察鉴。"(郑重表达忧虑)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掬"字释义:"两手相合捧物";"示"字释义:"显现,表示"。复合词"掬示"未单列条目,但语义可由单字推演。
    •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查询(需订阅访问)。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掬":动词,"用两手捧";"示":动词,"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 链接:现代汉语词典电子版(官方授权平台)。
  3. 古典文献用例

    • 虽"掬示"为现代合成词,但其构词法承自古汉语。如《礼记·曲礼》"受珠玉者以掬",可见"掬"的庄重性;《周易》"示之以朴",体现"示"的传达义。

五、相关辨析

"掬示"是以具象动作承载抽象情感的文学化表达,适用于需强调情感真挚与仪式感的语境,兼具形象性与感染力。

网络扩展解释

“掬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捧出来示众,昭示”,强调将事物公开呈现以传达某种意图。该词由“掬”(双手捧取的动作)与“示”(展示)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捧出来展示”。

  2.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朱执信《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其隐衷宁可掬示天下哉!”此处表达对清廷立宪真实意图的质疑,暗指统治者不愿将真实目的公之于众。现代使用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带有揭露、坦白或强调的意味。

  3. 近义词与相关词

    • 昭示:明确地展示或宣告(如“昭示真理”)。
    • 揭露:侧重于隐藏事物的公开化。
    • 呈现:中性表达,不含情感色彩。
      (参考来源:)
  4. 使用场景举例

    • 文学评论:“作者通过人物命运,掬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
    • 历史分析:“这一政策背后,统治者难以掬示的真实目的是巩固权力。”
      (综合)

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学术或文学领域,口语中多用“展示”“揭露”等替代。拼音标注为jū shì(部分误注为jú shì,应以权威字典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宝盖奔峭贬洁驰车楚庙错断大耳翁颠倒点阅非笑浮浇敷治好行痕废红膏洪蒙怀徕尖酸刻薄教场郊内警彻久负盛名九熟开大开讽慷恺克嗣良裘枯涧连翘流御买醉内视陪葬否极泰来仆童椠人齐服青竹丹枫羣伦髯须软枣弱主鼪鼯沈眠世代簪缨石火矢忠不二署预寺刹讼词隋祭绥靖缩匿贪遴颓毁无所谓香水衔土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