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女子出嫁时,其母为之整衿。《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后用以称女子出嫁。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买妾纳媵,因聘为资;施衿之费,化充牀笫;鄙情赘行,造次以之。” 北周 庾信 《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施衿 赵 北,侍母 秦 南。” 倪璠 注:“施衿 赵 北,谓娉於 赵国 也。”
“施衿”是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核心含义
指女子出嫁时,母亲为其整理衣领(衿)并系上佩巾的仪式,象征对女儿婚后生活的叮嘱与期望。这一动作出自《仪礼·士昏礼》的记载:“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字义分解
礼仪功能
作为婚礼的重要环节,“施衿”不仅是服饰整理,更是母亲对女儿的训诫,要求其婚后恪守妇道、勤勉持家。
文学引申
后世将“施衿”引申为“女子出嫁”的代称。例如南朝沈约在《奏弹王源》中用“施衿之费”指代婚嫁开销。
相关成语
常与“结褵”连用为“施衿结褵”,表示父母对女儿婚后的教导(褵:佩巾)。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礼仪细节或历史演变,可参考《仪礼》原文或相关礼制研究文献。
施衿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指佩戴在衣领上的花边或装饰物。
施衿这个词的部首是“衣”,包含了7个笔画。
施衿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传世文献《诗经·邶风·施衿》中。
施衿的繁体字写作「施襟」。
在古代,施衿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如《广韵》中记载的古代写法为「聿」与「絪」的组合。
他的衣领上施衿饰以精致的刺绣,显得格外华丽。
施衿在组词方面常常与衣物相关的词汇搭配,如:施袖、施裙。
施衿的近义词包括衣领花饰、项圈以及衣领装饰。
施衿的反义词是素领,即没有装饰的简单衣领。
以上是关于《施衿》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