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夷炮的意思、红夷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夷炮的解释

明 代称西洋制大炮。《明史·兵志四》:“其后, 大西洋 船至,復得巨礮,曰红夷。长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天启 中,锡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亦称“ 红衣礮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六:“ 天聪 四年,备御 祝世荫 从征 大凌河 ,进红衣礮法,奉命监造,明年春工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夷炮是明代后期从欧洲引进的大型前装滑膛火炮,其名称源于明清时期对荷兰殖民者的称呼"红夷"。该火器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名称与形制 其名称包含双重含义:"红"指代荷兰人发色特征,"夷"则是古代对域外民族的统称。该炮采用整体铸造工艺,炮身长2-3米,口径110-130毫米,配备炮耳和瞄准具,有效射程可达500-1000米。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武器"炮管细长,倍径比达20:1以上,较传统火炮更具穿透力"。

二、技术引进 1620年徐光启通过澳门葡萄牙商人购入首批红夷炮,1622年宁远之战中袁崇焕运用此炮击退后金军队,创下"凭坚城用大炮"战术典范。《中国军事通史》指出,该时期共引进30余门原装红夷炮,并仿制400余门,实现了明军火器部队的迭代升级。

三、文化影响 该武器在《明史·兵志》中被列为"军器之首",其引进过程反映了晚明士大夫"师夷长技"的务实态度。清代改称"红衣炮"以避讳"夷"字,现存北京军事博物馆的"神威大将军炮"即为典型实物遗存。故宫博物院藏《徐光启手稿》详细记录了该武器的操作规范与弹道测算方法。

网络扩展解释

红夷炮是明代对欧洲(主要为荷兰、葡萄牙)制造的前装滑膛加农炮的称呼,因明代称荷兰人为“红毛夷”而得名。清代因忌讳“夷”字改称“红衣炮”。以下从定义、技术特点及历史影响三方面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名称由来
红夷炮源自16-17世纪欧洲舰载火炮,明代通过海上贸易和打捞沉船引入。其名称中的“红夷”特指荷兰殖民者(红发特征),清代则因避讳“夷狄”改称“红衣炮”。明代文献如《明史·兵志》明确记载其为“西洋制大炮”,材质多为铜铁,射程和威力远超传统火器。

2. 技术特点

3. 历史影响

红夷炮是明清军事技术交流的典型代表,其兴衰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技术的吸收与局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娜·卡列尼娜摆对百顺碧幽幽不动产登记彩蛋谄泪钞撮陈浮伧靡穿求垂顾皴皮雕花氐酋方教风翎封石奉侍凤啭奋死干祈竿头一步过继恢涵将李代桃叫哥哥急递鹡鸰金塘山金鱼藻酒斾子絶壑卡伦括取流徒明信木器泥信片批片语剽闻平地起孤丁曲躬躬人行横道线三点会洒线上学耍尖头爽宕霜鬟雪鬓霜露之悲疏遗俗乐托子物阜民丰悟赏象龚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