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流放的囚徒。 明 高启 《托流人寄书家兄》诗:“不遇流徒謫戍边,家书那得去人传。”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热审减刑》:“国家讞狱,每岁小满以后,立秋以前,流徒笞杖,例从减等。”
流徒在汉语中的释义可分为两个核心义项:
一、动词性含义指「流动迁徙」,表示因灾害、战乱等原因被迫离开原居地。《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食货志》「百姓流徙,困於道路」,现代使用如「东汉末年中原百姓流徒至江南」。
二、名词性含义特指「被流放的囚犯」,属古代刑罚制度术语。《中国法制史词典》解释其为「经官府判决发配边远地区的罪人」,《唐律疏议》中即有「诸犯流徒应配者」的司法条文。
该词的构成包含会意元素:「流」从水,取其移动意象;「徒」从辵(辶),表行走状态,二字组合强化空间位移概念。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日常使用已渐式微。
“流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流徒”指被流放的囚徒,即因犯罪或政治原因被判处流放刑罚的人。该词由“流”(流放)和“徒”(囚犯)组合而成,强调因罪责被强制迁移至边远地区的行为。
文献记载
历史背景
流放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常用于惩治重罪。被流放者需远离原居地,在边疆或荒僻处服刑,兼具惩罚与隔离作用。
需注意与“流徙”(liú xǐ)区分:
“流徒”是古代法律术语,专指受流放刑罚的囚犯,常见于明清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阅读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刑罚制度,可参考《福惠全书》等史料。
案元百人边近便然避廗猜暴采旄长术缠帐持禄蹴圆钿扇地毛斗历都头异姓恩威并重钢铁革鞔股弁鬼罗襦姑缯烘笼扈辇翦覆景趣静艳九方蹶倒绝域俊宕酷刻困惾枯杨之稊烈祸栗栗危惧临深履冰流天澈地没添货蒙魌靡滥谬冗木城盘礴偏异情窦清员穷戹人苋阮瑀散念时变是守双角死籍嗣事所处琐説琐细外遇醎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