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田地荒废。《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毛 传:“下则污,高则莱。”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卒,尽也。田不治则下者污而水秽,高者莱而草秽。”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至使田卒污莱,室如悬磬。”
(2).指荒地。《宋书·五行志三》:“宫室焚毁,化为污莱。”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污莱尽闢,甍宇兼倍。”《明史·汪应蛟传》:“ 应蛟 在 天津 ,见 葛沽 、 白塘 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清史稿·高宗纪三》:“今 ************ 各处屯政方兴,客民前往,各成聚落,污莱闢而就食多。”
“污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田地荒废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田地荒废
源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描述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不善而荒废,低洼处积水成污,高处杂草丛生(“莱”指野草或荒地)。唐代白居易《息游堕策》中“田卒污莱”也沿用此意。
指代荒地
如《宋书·五行志》提到宫室焚毁后化为“污莱”,《明史》中记载天津葛沽等地因盐碱化成为“污莱”。
部分非权威来源提出“污莱”可引申为“深陷困境”,或作为成语比喻“出淤泥而不染”,但此类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经典释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莱”的单独含义(如藜草、休耕田等),可参考《说文解字》及《诗经》相关注解。
《污莱》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荒芜、荒废的地方,也可以形容物品被污损、不干净的状态。该词在古代文献中有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
《污莱》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污」是由「水」部和「亏」部组成,拼音为"wū",总共有6画。「莱」的拼音为"lái",由「艹」部和「来」部拼音组成,总共有10画。
《污莱》的来源始于古代文献。这个词可能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化作品中,具体的来源和使用背景不太清楚。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污」字的写法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氵」、「火」、「巫」独立作为部首。而「莱」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
与「污莱」相关的组词:污秽、荒废、玷污。
与「污莱」意思相近的词汇包括:废弃、破败、脏乱。
与「污莱」意思相反的词汇:整洁、干净、繁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