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 太康 (公元280--2 * )时期所出现的诗体。特点是词藻华丽,偏重技巧。代表作家有 潘岳 、 陆机 、 张载 、 张协 、 陆云 、 左思 等。见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
“太康体”是西晋太康年间(约公元280-289年)形成的一种诗歌风格,其名称最早见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太康体以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命名,标志着西晋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摆脱汉魏古朴风格,转向注重形式美和艺术技巧。
文学史上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核心群体:
钟嵘《诗品》称其“踵武前王,风流未沫”,认可其艺术创新,但后世也批评其过分追求形式导致内容空泛。左思的《三都赋》虽属同期作品,但其雄浑风格与主流太康体形成对比。
注:需注意将“太康体”解释为形容仪态的成语,这与文学史定义无关,属于词语误用或同名异义现象。
太康体是指汉字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具体来说,太康体指的是秦代将军太康所刻的铭文中所使用的一种字体风格。
太康体的拆分部首是“太康”,即由“大”和“康”组成。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太康体的部首是“大”,意味着“大”是太康体字的主要构成部分。
据统计,太康体字的平均笔画数为7-9画。
太康体最早出现在秦朝时期,是秦国将军太康所刻的铭文中的一种特殊字体。这种字体风格后来被称为“太康体”,因为最早的发现与太康相联系。
太康体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太康体的字形更加古朴,笔画结构简练。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线条端正,整体呈现一种平衡美。
太康体字在古代铭文中常常被运用,它的字形独特,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
太康体 (tài kāng tǐ)
秦篆 (qín zhuàn)
楚篆 (chǔ zhuàn)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