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床之孙的意思、负床之孙的详细解释
负床之孙的解释
指扶床而立尚未能行的小孩。《战国策·燕策一》:“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 鲍彪 注:“负,言背。倚床立,未能行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呜呼,西人之言学校商务也,则妒我如此;其言兵事也,则爱我如彼。虽负床之孙,亦可以察其故矣。”
词语分解
- 负的解释 负 (負) ù 驮,背(坕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噄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遭受:负伤。负屈
- 孙的解释 孙 (孫) ū 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卬 )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
网络扩展解释
“负床之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
基本释义
指扶着床站立但尚未学会走路的小孩,多用于形容婴幼儿阶段。其中,“负”意为倚靠、背靠,“床”指代家具,“之”为助词,“孙”在此处泛指年幼的后代,并非特指“孙子”。
-
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一》的记载:“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鲍彪注解中提到“负,言背。倚床立,未能行也”,进一步印证了其本义。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亦引用此词,说明其历史延续性。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书面语中,描述儿童尚未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成长阶段。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解析古文或研究历史文本时仍具参考价值。
-
延伸补充
该词体现了古人对儿童成长阶段的细致观察,类似表达如“襁褓”“孩提”等,均属于古代汉语中描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专有词汇。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战国策》原文及鲍彪注疏(来源3)。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负床之孙》是一个用来形容家族中幼辈不受待遇、地位较低的成员的词语。它可以被拆分为三个部首和七个笔画。其中,“负”字的部首是贝,贝字的笔画是4;“床”字的部首是广,床字的笔画是7;而“之”字的部首是丿,之字的笔画是3。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社会中家族世袭制度下,长子继承父辈家产,而次子及以下则受到遗忘、忽视或漠视。
然而,这个词并没有正式的繁体字写法。在古时候,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我无法给出确切的例子,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语,也没有被纳入通用的汉字字典中。
以下是一个使用《负床之孙》的例句:
她是那个家族的负床之孙,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关注和照顾。
在组词方面,我很抱歉告诉您,《负床之孙》这个词并没有常见的相关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它更像是一个独特的专用词语,用来描述特定的家族情况。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