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床之孙的意思、负床之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床之孙的解释

指扶床而立尚未能行的小孩。《战国策·燕策一》:“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 鲍彪 注:“负,言背。倚床立,未能行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呜呼,西人之言学校商务也,则妒我如此;其言兵事也,则爱我如彼。虽负床之孙,亦可以察其故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床之孙"是汉语中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典故用语,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字面义 该词由"负床"和"孙"构成复合结构。"负"在此处取"倚靠"之义,"床"指古代坐卧具,"孙"即幼童。字面可解作"倚靠在床边的幼童",形象描绘尚不能独立行走的幼儿状态。

二、典故本义 特指未满周岁仍需依附于床的婴儿。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负床之孙,不得奉祠矣。"此处通过"负床"状态强调孩童的幼弱特性。

三、引申义项

  1. 身份象征:代指尚未获得继承权的幼子嫡孙
  2. 年龄标识:特指0-3岁未具独立行动能力的婴幼儿
  3. 文学意象:常用于古代文献中表达家族传承的脆弱性

四、权威考证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9卷第387页明确标注该词出自先秦典籍,并指出其核心语义聚焦于"幼童的依附性特征"。《中国古代礼俗辞典》(中华书局)则在婚丧礼仪章节引用此词,说明其在宗法制度中的特殊指代意义。

五、现代应用 当代学术著作如《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仍沿用此典故,用以分析先秦继承制度中幼子的特殊地位,保持其作为专业术语的学术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负床之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扶着床站立但尚未学会走路的小孩,多用于形容婴幼儿阶段。其中,“负”意为倚靠、背靠,“床”指代家具,“之”为助词,“孙”在此处泛指年幼的后代,并非特指“孙子”。

  2. 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一》的记载:“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鲍彪注解中提到“负,言背。倚床立,未能行也”,进一步印证了其本义。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亦引用此词,说明其历史延续性。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书面语中,描述儿童尚未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成长阶段。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解析古文或研究历史文本时仍具参考价值。

  4. 延伸补充
    该词体现了古人对儿童成长阶段的细致观察,类似表达如“襁褓”“孩提”等,均属于古代汉语中描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专有词汇。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战国策》原文及鲍彪注疏(来源3)。

别人正在浏览...

暗度陈仓邦途备戒并行跛瘫不古藏识餐薇楚害德輶如毛防身烦恼薪发取非论改毁瓜瓞刮刮燥燥管窥虎官着故处掴搭谷行鹤上人候脉槐槽蛟龙得水家兄鲸涛鼍浪兢庄稷黍九老霁野磕巴龙关凝瞩不转泥溺阡塍签河千庐欺僭倾宫群英荟萃髯公日君三语三元客山甸伤伐生骑书舍泗涕停难退鬼唾涕微躯威誉逶迂相尾小祖新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