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易·乾》:“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 孔颖达 疏:“利者义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
(2).犹德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 唐 李虞仲 《授王承休等诸州刺史制》:“咸以事劳,显於中外,或武称和义,环衞有严;或吏能适时,长征攸佐。”
关于“和义”的词义解释如下:
“和义”是由“和”与“义”组成的复合词,核心含义是和谐与道义的结合。具体表现为:
多用于描述社会关系(如团队、亲友)或道德规范相关的语境。例如:“和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易经》《史记》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和义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的是和平与正义。它强调人们之间的和睦与友好,同时也指代一种公正与道义准则。
和义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义(yì),总共有4个笔画。
和义一词的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它源于传统的尊重和平与正义的价值观。
和义在繁体字中为「和義」。
在古代汉字中,和义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一种古代的写法是「和義相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的道义准则。
1. 我们应该尊重和义,遵循正义的原则。
2. 他的行为和他的言辞完全背道而驰,违反了和义的原则。
1. 和睦:************、友善的状态。
2. 和谐:表示各方面相互协调、和睦的状态。
3. 正义:************、合理、道义上的正确。
4. 义务:表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 和平:指没有战争、纷争的状态。
2. 公正:表示公平、正义、公平合理的原则。
3. 友好:表示友善、亲近、彼此关系和睦的状态。
1. 矛盾:表示相互对立、相互矛盾。
2. 不义:表示违背正义和道义准则的行为。
3. 不和:表示关系紧张、不友好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