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律的意思、国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律的解释

国家的法律。《韩非子·饰邪》:“当 赵 之方明国律、从大军之时,人众兵强,辟地 齐 燕 ;及国律慢,用者弱,而国日削矣。” 宋 陈亮 《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私赏以格公议,勿私刑以亏国律。”《廿载繁华梦》第三六回:“你好撒刁!説那罪人不及妻孥的话,难道要与本官谈论国律不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律是汉语中表示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 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国律"指代国家制定并颁布的法律总称,特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成文法典。例如《唐律疏议》中记载:"国律者,定分止争,安邦之本也"(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卷)。

  2. 词源演变

    "律"字本义为音高标准,《说文解字》释为"均布也",后引申为规范准则。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壹刑者,刑无等级"(来源:《商君书·赏刑》),使"国律"一词正式成为国家法典的代称。

  3. 历史实践

    汉代萧何在《九章律》基础上完善国律体系,确立"律、令、科、比"并行制度(来源: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唐代《永徽律疏》则达到古代国律编纂的巅峰,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原则(来源:《唐律疏议·名例》)影响东亚多国。

  4. 现代延伸

    当代法学界继承这一概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官网),延续了国律作为根本规范的特性。

网络扩展解释

“国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国律”由“国”(国家)与“律”(法律)组成,特指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法律体系,用于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维护国家稳定。例如《廿载繁华梦》中提到“国律”作为司法依据,强调其权威性。

二、历史渊源

  1. 古代文献记载
    《韩非子·饰邪》记载:“当赵之方明国律、从大军之时,人众兵强”,表明战国时期赵国因重视法律而强盛;反之“国律慢”则导致国力衰退。
  2. 宋代应用
    陈亮在《上光宗皇帝鉴成箴》中提出“勿私刑以亏国律”,强调法律应高于个人意志。

三、实际应用

  1. 功能体现
    国律既是治理工具(如划分土地、规范权力),也约束统治者行为。例如雍国律规定“皇权高于一切”,但同时也需遵循法律框架。
  2. 现代关联
    当代语境下,“国律”可引申为对法治精神的倡导,如“遵守国律”常被用于强调公民守法义务。

四、延伸对比

与“国法”类似,但“国律”更侧重法律体系的整体性,而“国法”多指具体条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日咳陂辞珌佩舶船渤溢采齐蝉翅超脱车器冲淹词清讼简爨烟村谷达枿调口腐气光劭果只函大汗褟寒心酸鼻闳儒毁不灭性检讨交加介母谨案兢悸锦缋急松松峻格旷废宽饮冷嘲热骂龙井鲁灵光殿炉熏幕屋泥猪癞狗畔涣盘诘泮水前政青晕齐钺删定曹神蓍师门水烟袋太清宫帑僇踏蹑同庆王氏子微独围绕污宫无孔不入小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