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袄军的意思、红袄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袄军的解释

金 末 山东 、 河北 地区农民起义军。因战士身穿红袄,故称。起义军领袖有 杨安儿 、 李全 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袄军是中国金朝末年兴起于山东、河北地区的一支重要民间抗金武装力量。其名称源于起义军成员身着红色短袄作为标识,故被统称为“红袄军”。这支武装主要由不堪忍受金朝统治压迫的汉族农民组成,在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7年)金政权因蒙古入侵而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对北方控制力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大规模爆发。

红袄军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中部及河北部分地区。其著名领袖包括杨安儿、李全、刘二祖、彭义斌等人。起义初期,他们利用金朝疲于应对蒙古入侵的时机,攻城略地,沉重打击了金朝在华北的统治基础。例如,杨安儿曾攻占山东半岛的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等地,声势浩大。

红袄军的斗争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他们高举抗金旗帜,代表了北方汉族民众反抗女真贵族压迫的诉求;另一方面,其内部派系众多,各自为战,后期部分领袖如李全等曾一度归附南宋,后又叛宋降蒙,甚至与南宋为敌。其兴衰历程反映了金元之际华北地区社会动荡、各方势力角逐的复杂局面。最终,红袄军主力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打击下逐渐瓦解,部分被蒙古收编,成为蒙元统一过程中的一股力量。

参考来源:

  1. 《金史》:官方史书,特别是《金史·仆散安贞传》、《金史·完颜霆传》等记载了金廷镇压红袄军的战事。
  2. 《宋史》:官方史书,如《宋史·李全传》详细记载了李全这支红袄军与南宋的复杂关系。
  3. 《元史》:官方史书,涉及红袄军后期与蒙古势力的互动。
  4.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权威工具书,“红袄军”词条提供了对其性质、活动及历史背景的概括性定义和解释。
  5.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对金末红袄军起义的社会背景、过程和影响有深入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红袄军是金朝末年(13世纪初)活跃于山东、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因成员身穿红色袄子作为标识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1.背景与起源

红袄军起义爆发于金朝统治末期,主要原因是金朝的民族压迫与经济剥削。女真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加之蒙古入侵加剧社会动荡,民众被迫反抗。

2.主要领袖与分支

起义军由多支力量组成,核心领袖包括:

3.活动区域与规模

起义军以沂蒙山区为主要根据地,活动范围涵盖山东益都、潍州、泰安等地,部分势力延伸至河北。各支队伍规模从数万至数十万人不等。

4.历史影响

红袄军是金末北方重要的反金力量,持续斗争时间较长。杨妙真与李全的部队影响尤为深远,其抗金活动为后来蒙古与南宋的势力介入提供了契机。

5.命名与象征

“红袄”不仅是服饰标志,也象征起义军的反抗精神。部分文献将其引申为“忠诚勇敢”的代称,但此说法多见于文学化解读,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注:低权威性网页的引申含义需谨慎参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汉典》或历史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的教育叭啦杯瓢本干比作伯埙仲篪插柳抄直尺璧春味葱聋撮囊登兴敌侔顿利方程肤寸负固桴鼓妇联给面子功干鼓腾腾固体潮古突突赫姿挥矐涧阴皎月跏子击节井屋肯可口垢磷缁绵剧蓬门凭吊迁隔凄戾期末考试轻怠三年丧筛号删撰舍缘豆食贫书邮泝流追源他他藉藉田入怗辞铁如意铁掌听政抟香弄粉退三舍顽块卍字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