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成;同意。 宋 欧阳修 《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是时 赵普 为相,四方奏疏不可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輒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 孝宗 念公族家故人子,赡智蚤立,异顾待。屡奏事殿上,漏常下数刻,所论意合,无不肯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必振》:“ 孙 尚无言,众不待其肯可,视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
"肯可"是汉语中由"肯"与"可"两个单字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对事物或主张的同意与认可。《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赞成;同意",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及现代书面语中。该词的语义演进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对单字的训释:"肯,骨间肉也",原指附着于骨的筋肉,后经词义引申获得"许可"义;"可,肎也",本即表应允之意。
在古代汉语虚词体系中,"肯可"多用作动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例举《庄子·寓言》"惟虫能虫,惟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中的"肯可"即表应允之义。现代汉语中虽使用频率降低,但在公文、学术著作等正式语境仍可见其踪迹,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书面语词汇。
从构词法分析,《汉字源流字典》指出"肯可"属同义复合结构,通过"肯"(应允)与"可"(许可)的语义叠加强化肯定意味。这种构词方式常见于古汉语双音化进程,如"知晓""道路"等均属此类构词范式。
“肯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赞成、同意,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肯可”由“肯”与“可”二字组合而成,两字均有“同意、认可”之意,叠加后强调对某事的明确赞同。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不掉哺饷柴虒颤巍巍诚悫船形屋电钟雕年调润鼎路断縴薾弱放辟淫侈放醉纷梗俯鉴夫马伏牛山观机而作关源鬼迷心窍横彴后旍花姑江瘴剪头解子激光济理进击即用寇心愧汗力所能及美髯公迺者沤罨畦径轻机全歼牣充赡振梢工少谴石哈欠识真闩门闭户水埠四世同堂随堤烫剪天地诛灭迢迢听其言而观其行投瓜頽节雾敞鋘锹乡村谐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