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麯院”。1.酒坊,制曲的场所。《宋史·食货志下七》:“在京麴院酒户鬻酒亏额,原於麴数多则酒亦多,多则价贱,贱则人户损其利。”
2. 杭州 西湖 十景之一。 元 冯子振 《鹦鹉曲·忆西湖》曲:“ 苏隄 万柳春残, 麯院 风荷番雨。”《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七月之望,於 麴院 赏莲。”
“麴院”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专门用于制曲(酿酒原料)和酿酒的作坊。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在京城的麴院通过控制曲的数量来调节酒的生产与价格,避免市场供过于求导致酒价下跌。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酒类生产的经济管理方式。
“麴院风荷”是西湖著名景点,元代文献如冯子振《鹦鹉曲·忆西湖》中已提及此名。其名称源于南宋时期此处曾有官方酿酒作坊,夏日荷香与酒香交融,形成独特景观。现为西湖标志性园林之一。
需注意“麴院”与“曲院”的区别: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与地理文化背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知网相关学术文献。
《麴院》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发酵的地方”或“酵母培育的场所”。它指的是古代制作酒、醋、面食等食品时使用的一种培育酵母和促使食品发酵的地方。
《麴院》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麴(音qū)和院(音yuàn)。其中,“麴”是一个独体部首,表示了相关意义,而“院”则是另一个部首,表示了位置。整个词由10个笔画组成。
《麴院》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酿酒和烹饪过程中对培育酵母的地方的称呼。它通常指的是酿造食品的场所或建筑物。在繁体字中,“麴院”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有时会有一些变化。对于《麴院》这个词来说,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其中,“麴”字的古写形式是“曲”,而“院”字的古写形式是“垣”。
1. 这个麴院是我们家传的,酿造出来的米酒口感特别好。
2. 他在麴院工作,负责监督酵母的培育和发酵过程。
与《麴院》相关的组词可以包括:
1. 麴菌:指用于发酵的菌类。
2. 麴皮:指酒醅上的发酵菌。
3. 酒坊:指制作酒的场所。
与《麴院》的近义词有:
1. 酵母培育场:意思相似,都是指酿酒或发酵食品时用于培育酵母的地方。
2. 发酵室:意思相似,都是指用于食品发酵的特定场所。
与《麴院》的反义词有:
1. 面点场:指制作面食的地方,与酿酒无关。
2. 烘焙坊:指制作面包和糕点的场所,与发酵过程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