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表示疑问,与“何如”同
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1).如何,怎样。用于询问。《晏子春秋·问上十八》:“ 景公 问 晏子 曰:‘明王之教民何若?’”《史记·苏秦列传》:“今有孝如 曾参 ,廉如 伯夷 ,信如 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新唐书·李光弼传》:“初, 光弼 谓 李抱玉 曰:‘将军能为我守 南城 二日乎?’ 抱玉 曰:‘过期何若?’”
(2).如何,怎样。用于陈述。 唐 柳宗元 《桐叶封弟辩》:“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 清 侯方域 《于谦论》:“呜呼!不思其得君行政之何若,而欲以名位形迹之际,自解免于后,亦惑矣!”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欲图解决,不得不就此政体所由来之处,考其发生之蹊径何若,发达之程度何若,利弊之影响何若,借为后事之师。”
(3).为何。《管子·问》:“问:刑论有常以行不可改也,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其妻大君从旁接而起之,曰:‘何若子性之大也?希见人士,卒得急记,流涕不止。’” 汉 陈琳 《神女赋》:“既叹尔以艳采,又説我之长期,顺乾坤以成性,夫何若而有辞。”
(4).几何,多少。《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5).何似,象什么。《汉书·龚胜传》:“ 常恚 ,谓 胜 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 申徒狄 属耳。’”
(6).何如,哪里比得上。 宋 叶适 《故昭庆军承宣使赵公行状》:“公使諭之曰:‘今犹在本州,惠利可及汝也。’人皆哭曰:‘何若只在我州!’”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夫中外通商数十餘载, 华 人亦多精通税则,熟悉约章,与其假手他人,袒护彼族,何若易用 华 人之为愈乎?”
“何若”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疑问词,主要用法如下:
一、代词用法
二、连词用法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何若克有成,虽死何恨。”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多保留在文言文本中。
三、复合结构用法 构成“何若人”句式,强调对人物品性的追问。《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若人即“何若人”的简写,意为“什么样的人”)
语义演变 该词从先秦时期的高频疑问词逐渐缩小使用范围,至现代汉语中基本被“什么样”“如何”等替代,但在成语“若即若离”中仍保留“若”的疑问痕迹。
注:本词条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9版)及王力《汉语史稿》第三章虚词演变研究内容。因数字典数据库未开放网络接口,此处按原则标注纸质权威资料来源。
“何若”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词,主要用法和含义如下: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如”“怎么样”
用于询问状态、方式或意见。例如:
《墨子·公输》中“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
《史记·苏秦列传》中“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得到这三人辅佐大王,会如何?)
询问数量或程度,相当于“几何”“多少”
《老子》中“唯之与阿,相去几何?”(顺从与呵斥,相差多少?)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对事物程度的追问。
表示反问或质疑,相当于“为何”
《管子·问》中“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此事拖延至今,为何?)
用于比较,相当于“何如”“哪里比得上”
《汉书·龚胜传》中“我视君何若?”(我看你像什么?)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史记》等古籍。
百兽率舞宝局比划不想潮白察晓齿发吃黑饭,护漆柱春烟诞性大头鱼东流西上多音阨僻反约封杀负板鲠介格铮铮光昭归云果糖鼓退黑麻合绪合翼侯者涣发大号胡里胡涂魱鮥将作少府记故酒兴击征俊爽剧作坎离克厌扣眼,扣眼儿老老大大亮敞梨园行楼车绿衣黄里梅龙明命平序平侧羣国入入桑根纸设局侍役兽烟水扑花儿素灵逃债腾骛天葩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