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击鼓退军。《周礼·夏官·大司马》:“乃鼓退,鸣鐃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鼓退鸣鐃,疑鼓退音节与鼓进不同。盖鐃声不能及远,欲退军,必将帅击退鼓,而后卒长皆鸣鐃,否则卒长不能自主退。”
“鼓退”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鼓退指古代战争中通过击鼓作为信号指挥军队撤退的行为。与现代“鸣金收兵”类似,但以鼓声为主导,配合铙(一种乐器)声完成撤退指令。
《周礼》记载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提到:“乃鼓退,鸣鐃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说明击鼓撤退是周代军事制度中的标准化流程。
操作细节
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引用江永的观点,强调鼓声是主信号,铙声辅助。因铙声传播范围有限,需先由统帅击鼓下达撤退命令,随后各级军官鸣铙执行,确保全军协同。
信号层级
统帅击鼓(主信号)→ 军官鸣铙(辅助信号)→ 士兵有序撤退至指定位置(“及表乃止”)。
与“鼓进”对比
鼓声节奏和用途因进退而异,撤退时鼓声需与铙声配合,防止士兵擅自行动。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及清代考据学著作。
鼓退是一个成语,表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勇敢地迎难而上,不被困难、挫折所击垮。
鼓退由“音”和“去”两个部首组成,总共13画。
鼓退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秦策四》中的记载。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白起在攻打赵国的过程中,因将士士气低落,白起决定亲自为士兵擂鼓,以鼓舞士气。他用自己坚定的决心和勇气,鼓起士兵的斗志,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鼓退”成为了当时形容勇敢精神和鼓舞士气的成语。
繁体單詞: 鼓退
古时鼓退的汉字写作「鼓逴」。
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地鼓退,最终取得了***************。
勇鼓、壮退、奋进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奋勇向前
气馁、退缩、胆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