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恒宪的意思、恒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恒宪的解释

不变的法令;常规。《晋书·慕容暐载记》:“节俭约费,先王格謨;去华敦朴,哲后恆宪。”《宋书·孝武帝纪》:“黜幽升明,闢宇恆宪。” 唐 储光羲 《尚书省受誓诫贻太庙裴丞》诗:“皇家有恆宪,斋祭崇明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恒宪"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恒"和"宪"两个字组成,其含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法律、伦理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

一、 字义分解

  1. 恒 (héng):
    • 基本义:永久、持久、固定不变。如《说文解字》释为"常也",指长久、经常的状态。
    • 引申义:恒心、恒久、恒常规律。
    •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对"恒"的释义奠定了其"长久不变"的核心含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亦收录此义项。
  2. 宪 (xiàn):
    • 基本义:法令、法度、典范。《说文解字》释为"敏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悬法示人曰憲",即公布法律让人遵守。
    • 引申义:宪法、宪章、效法。
    •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是理解"宪"法律本义的关键。现代汉语词典(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也明确其"法令"、"宪法"之义。

二、 复合词“恒宪”的含义 将"恒"与"宪"结合,"恒宪"意指:

三、 典源追溯与语义演变 "恒宪"一词较早且著名的出处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编撰的《晋书》:

《晋书·刑法志》:“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夫律令者,政事之经,万机之纬,恒宪之准,非一人所独制也。”

四、 现代理解与引申 在现代汉语中,"恒宪"一词虽不常用,但其核心含义依然清晰:

  1. 法律层面:可指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所体现的不可轻易动摇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2. 伦理/规范层面:可指社会或组织中长久奉行、不容置疑的核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规章制度。
  3. 强调特性:该词着重强调所指向的法度或规范的恒常性、根本性、权威性和不可轻易变更性。

总结 "恒宪"意指恒久不变的根本法度或准则。其核心在于"恒"(持久不变)与"宪"(法度、典范)的结合,强调所指向的规则具有基础性、权威性和长久的稳定性。该词典出《晋书·刑法志》,用以形容国家律令作为治国根本依据的恒常属性。在现代语境中,可引申指代任何领域内具有根本性、需长久遵循的权威规范或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恒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1. 基本词义
    由“恒”(持久、不变)和“宪”(法令、制度)组合而成,字面意为长期不变的法令或常规。在古籍中多指国家稳定的根本性法规,如《晋书》提到“哲后恒宪”,即强调贤明君主应遵循的固定制度。

  2. 历史文献用例

    • 《宋书·孝武帝纪》用“黜幽升明,闢宇恆宪”表达通过选拔贤能来维护国家常规制度。
    • 唐代储光羲的诗句“皇家有恆宪”则指皇室遵循的祭祀礼仪规范。
  3. 现代延伸含义
    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例如在讨论法律稳定性或传统文化时,可用“恒宪”强调核心规则不应轻易变动。

  4. 使用场景
    适用于历史制度研究、法律讨论或文学创作中,需注意其书面语属性,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注意:不同文献对“恒宪”的具体指向略有差异,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侧重“法令”还是“常规”。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晋书》《宋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陋百岁之盟暴富乞儿弊陋踣傹残日巢窟诚挚窗幔初级小学从省服聪识鲽离鹣背督励妒忮反哺之情放僻淫佚负责人赶趱关门主义规规还眺花黎胡哨虺穨骄妄鸡雏惊魂失魄井陌极权矿术闚伺累足练就貌望昧然明核内窑啪嗒配递赔钱骈踬轻便仁人君子丧命上宿射箭运动神致秫米觫觫天问岧嶤停育挽漕晚景兀尔献进崄峻显职小格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