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漕运。《新唐书·刘晏传》:“起 宜阳 、 熊耳 、 虎牢 、 成皋 五百里,见户纔千餘,居无尺椽,爨无盛烟,兽游鬼哭,而使转车輓漕,功且难就,为一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朱张》:“时方輓漕东南供京师, 运河 隘浅,不容大舟。” 清 顾炎武 《天津》诗:“輓漕日夜来,贡赋无留滞。”
“挽漕”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wǎn cáo,其核心含义为漕运,即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物资的官方活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古代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之一。例如,《新唐书·刘晏传》记载,唐代刘晏主持漕运时,因战乱导致运河沿线荒芜,需重新组织人力拉船运输,凸显“挽漕”的艰难与重要性。
该词在史书及笔记中多次出现,例如:
“转车輓漕,功且难就”(《新唐书》)
“时方輓漕东南供京师”(《辍耕录》)
漕挽不仅是运输方式,更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水路交通的依赖,以及人力和畜力资源的集中调配,对维持中央集权和经济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漕运制度演变,可参考《新唐书》《明史》等史料。
挽漕(wǎn cáo)是一个汉字词,由“挽”和“漕”两个字组合而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挽:左右结构,左边为手部(手旁),右边为免部(免旁),总计12划。
漕:上下结构,上边为水部(水旁),下边为从部(从旁),总计14划。
来源:
挽:古代将伤悼某人或作诔辞等纪念性的文字写在纸上,缝在衣袖上或胸前,以示表示哀悼。这种行为叫“挽”。后来演变为泛指表示哀悼。
漕:旧时指水运,特指负责协调河道水系并修疏大运河的机构和工作。后来也指水道负责运输的船只,即“漕船”。
繁体:
挽:輓
漕:漕
古时候汉字写法:
挽:亾纟又文
漕:汋
例句:
他沉痛地挽词哀悼着逝去的亲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运河的漕运已经大大提高了效率。
组词:
挽舵、挽救、挽歌、挽留、挽联
近义词:
吊、追悼、悼念
反义词:
庆祝、欢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