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张网捕兔。《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 汉 郑玄 笺:“罝兔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则是贤者众多也。”
(2).用以称美贤者之行。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被褐茹草,垂纶罝兔,则心欢意得,如将终身。” 宋 姜夔 《浣溪沙》词序:“予与 安 甥,或荡舟採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
(3).落网的兔。 宋 范成大 《寄陆融州》诗:“罝兔脱丰草,池鱼跃清渊。”
“罝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张网捕兔
指用网捕捉兔子的行为。此义项源自《诗经·周南·兔罝》中“肃肃兔罝”的记载,汉代郑玄注解时提到“罝兔之人”虽从事低微之事,但态度恭敬,引申为贤者众多。
动词用法上,“罝”本身也可表示张网捕捉的动作,如“罝兔”即指捕兔的行为。
落网的兔
指被捕获的兔子,如宋代范成大诗句“罝兔脱丰草”中描述兔子从网中逃脱的情景。
称美贤者之行
因捕兔需专注与细致,古人以此比喻贤者的德行。晋代葛洪《抱朴子》中以“垂纶罝兔”形容隐士淡泊自得的生活状态。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作为自然或隐逸生活的象征,如宋代姜夔《浣溪沙》序中提及“举火罝兔”,描绘田园之趣。
“罝兔”既指捕兔的行为与工具,也蕴含文化隐喻,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尔雅》等古籍。
《罝兔》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罗网捕兔”。该词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兔”,其中“缶”(fǒu)是一个古代的容器形状,用于捕捉动物,而“兔”(tù)指的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
根据《康熙字典》,《罝兔》的总笔画数为22,其中“缶”的笔画数为6,而“兔”的笔画数为16。
《罝兔》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一节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它描绘了楚国的诗人屈原在离乱时期的内心世界。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用“罝兔”来象征那些小心谨慎、机智伶俐,能够躲避困难而生存的人。
《罝兔》的繁体字为「罝兔」。
根据查阅的资料,在古代汉字书写体系中,罝兔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由于字体演变的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的形态和笔画有所变化。
这只兔子狡猾机智,像罝兔一样,总能逃过猎人的追捕。
罝网、搜捕、机智、狡猾。
狡兔、狡兔三窟。
笨兔、糊涂兔。
哀苦安土仓鹒残霞骋骤传信雌逊岱舆打烂帐大上地理位置断琴恶肉饵治分野浮习负寃浮湛甘鼠狗鱼灌襞管座国职旱涝恒品谾谼红米怀强划线贱隶叫窱忌刻进攻矜牙舞爪九成台九川记帐困而不学老根连号联属零歇俚儒荔枝奴毛厕殴伤排他性炮衣箳篂抢佯谦裕轻金属畎浍入马霜干鼠啮蠹蚀说笑跳歌屠城县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