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家为僧尼。缁,缁衣,僧尼之服。 五代 齐己 《夏日寓居寄友人》诗:“披緇影跡堪藏拙,出世身心合向閒。”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序:“慈母披緇,隔祇园於百里。”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削髮披緇,杜门旬日。”
“披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用于表示出家为僧尼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成语接龙,可参考、5、6等来源。
《披缁》是一个中文词汇,用来形容人的服装颜色黑如墨,形容极其黑瘦、肤色黝黑。
《披缁》的拆分部首是“⺮”和“糸”,拆分后的笔画分别为6画和6画。
《披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一年》中,形容一个名叫楚鸢的人的容貌特征。后来逐渐被用来形容黑瘦的人或者黑色的衣物。
《披緇》是《披缁》的繁体字,两者用法和意思都相同。
在古代,披缁这个词的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例如,披缁的“缁”字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是“縶”,而在《说文解字》中的写法是“緇”。
1. 他那双披缁的眼睛透露出岁月的沧桑。
2. 这位披缁青年一身的黑衣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1. 披着缁衣的人:形容人的服装黑如墨。
2. 缁衣:黑色的衣服。
1. 黝黑:形容皮肤或物体颜色黑而有光泽。
2. 黑瘦:形容人体形黑且瘦弱。
1. 雄肌白:形容人肤色白皙。
2. 肤白:形容人肤色白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