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卑国的意思、卑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卑国的解释

附庸国。《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 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穀梁传·襄公六年》:“ 莒 人灭 繒 ,非灭也。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卑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古代小国对自身的谦称,常见于外交辞令或史书记载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卑:本义为地位低微、谦逊。《说文解字》释为“贱也”,引申为自我贬低的谦辞。
    • 国:指诸侯封地或政权实体。

      合称“卑国”,即“地位低微的小国”,用于自称时表达谦卑态度。

  2. 实际用法

    在古籍中,“卑国”多作为小国的自称,体现对大国或周王室的尊崇。例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卑国不敢忘君之明德。”

    (小国不敢忘记君王的恩德。)


二、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小国;古代小国对自身的谦称”,并引《左传》用例 。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

    指出“卑国”属谦辞,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交往文书 。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3.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考证称,“卑国”反映周代分封制下小国对宗主权力的服从关系 。

    来源: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


三、历史文化背景

“卑国”的使用与周代礼制密切相关:

此词现已罕用,但作为历史词汇仍见于研究文献,是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卑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附庸国,即政治上依附于其他强国、缺乏独立主权的国家或地区。该词由“卑”(地位低下)和“国”(国家)组成,强调国家地位的卑微性。


二、文献依据与用法

  1. 经典出处
    最早见于《谷梁传》,如:

    • 《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
    • 《襄公六年》:“莒人灭缯,非灭也。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
      范宁注:“卑国,谓附庸之属。”
  2. 使用场景
    用于描述诸侯国中的附庸小国,或泛指受制于他国的政权,强调其缺乏独立性。


三、延伸解析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历史讨论中。如需查询更多例证,可参考《谷梁传》及相关注疏(来源:、4、5)。

别人正在浏览...

白木扮会暴室辩俊博咨惭悲僝工赤槿吹拂焠儿村肐落盗决笛床防检烦壅服满浮滠弗郁攻守同盟光澈鬼魂裹鸡欢哄监宫娇宠校点几度接贵攀高酒缶据地拘窘抗矫龛火快刀断乱麻老面子练句灵诰灵阳牦虱脢胎蒙瀎麪花南糖霓裳舞泥涅判割攀缘跑种蓬头厉齿繦葆迁逝青鸟生事鼠气桃羞杏让囤聚歪不楞厢军仙井监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