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卑國的意思、卑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卑國的解釋

附庸國。《穀梁傳·宣公十五年》:“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狄不日。” 範甯 注:“卑國,謂附庸之屬。”《穀梁傳·襄公六年》:“ 莒 人滅 繒 ,非滅也。中國日,卑國月,夷狄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卑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古代小國對自身的謙稱,常見于外交辭令或史書記載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卑:本義為地位低微、謙遜。《說文解字》釋為“賤也”,引申為自我貶低的謙辭。
    • 國:指諸侯封地或政權實體。

      合稱“卑國”,即“地位低微的小國”,用于自稱時表達謙卑态度。

  2. 實際用法

    在古籍中,“卑國”多作為小國的自稱,體現對大國或周王室的尊崇。例如: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卑國不敢忘君之明德。”

    (小國不敢忘記君王的恩德。)


二、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小國;古代小國對自身的謙稱”,并引《左傳》用例 。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

    指出“卑國”屬謙辭,常見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交往文書 。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3.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考證稱,“卑國”反映周代分封制下小國對宗主權力的服從關系 。

    來源:中華書局《春秋左傳注》


三、曆史文化背景

“卑國”的使用與周代禮制密切相關:

此詞現已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研究文獻,是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卑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附庸國,即政治上依附于其他強國、缺乏獨立主權的國家或地區。該詞由“卑”(地位低下)和“國”(國家)組成,強調國家地位的卑微性。


二、文獻依據與用法

  1.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谷梁傳》,如:

    • 《宣公十五年》:“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狄不日。”
    • 《襄公六年》:“莒人滅缯,非滅也。中國日,卑國月,夷狄時。”
      範甯注:“卑國,謂附庸之屬。”
  2. 使用場景
    用于描述諸侯國中的附庸小國,或泛指受制于他國的政權,強調其缺乏獨立性。


三、延伸解析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如需查詢更多例證,可參考《谷梁傳》及相關注疏(來源:、4、5)。

别人正在浏覽...

哀心拜将封侯白士北紫持心吹送大事記鵝鼻繁條肥圓剛镞幹逜幹旟各從其志關懷備至官品孤鶵古春黑石脂化力隍鹿檢簡膠杯解禁荊钗布裙厥逆巨望克恭克順臉皮厚遼室靈巧滿目凄涼目若懸珠尿素拗律奴隸社會平臯辟治樵叟栖庇青袍白馬卿事寮任斷榮荂肉皮兒十誡受冷手理手頭字首尾相繼熟銅死到臨頭鐵貓鐵顩凸起瓦甒僞善吳蔡體烏遷鮮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