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國的意思、卑國的詳細解釋
卑國的解釋
附庸國。《穀梁傳·宣公十五年》:“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狄不日。” 範甯 注:“卑國,謂附庸之屬。”《穀梁傳·襄公六年》:“ 莒 人滅 繒 ,非滅也。中國日,卑國月,夷狄時。”
詞語分解
- 卑的解釋 卑 ē 低下,低劣:卑鄙。卑下。卑劣。卑微。卑怯。卑恭。地勢卑濕。卑以自牧(保持謙虛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 古同“俾”,使。 亢尊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卑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附庸國,即政治上依附于其他強國、缺乏獨立主權的國家或地區。該詞由“卑”(地位低下)和“國”(國家)組成,強調國家地位的卑微性。
二、文獻依據與用法
-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谷梁傳》,如:
- 《宣公十五年》:“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狄不日。”
- 《襄公六年》:“莒人滅缯,非滅也。中國日,卑國月,夷狄時。”
範甯注:“卑國,謂附庸之屬。”
-
使用場景
用于描述諸侯國中的附庸小國,或泛指受制于他國的政權,強調其缺乏獨立性。
三、延伸解析
- 語義關聯
“卑”在古漢語中可指地位、品質的低下(如“卑劣”“卑微”),因此“卑國”隱含對附屬國政治地位的貶義評價。
- 曆史背景
周代分封制下,附庸國需向宗主國納貢并服從調遣,此詞反映了古代等級分明的國際關系體系。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如需查詢更多例證,可參考《谷梁傳》及相關注疏(來源:、4、5)。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卑國(bēi guó)是一個常見的詞彙,下面我将為您介紹一些相關内容。
(一)詞義:卑國可以指代一個低賤或卑微的國家、地位低下的國家,也可以指代一個無能或不光彩的國家。
(二)拆分部首和筆畫:卑國的拆分部首是卑,其筆畫數為十一畫。
(三)來源:卑國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早期的演變來自于對國家地位的描述,含有輕蔑或貶低的意味。現代中文的使用中,卑國多用來描繪相對弱小或不發達的國家。
(四)繁體:卑國的繁體字為卑國。
(五)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卑國有時候也會寫作卑囯,其中“國”字在舊時寫法中被寫作“囯”。
(六)例句:他的故鄉是一個卑國,沒有太多機會發展自己。
(七)組詞:卑國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卑微、卑劣、卑鄙等。
(八)近義詞:卑國的近義詞包括弱國、小國、貧困國等。
(九)反義詞:卑國的反義詞可以是強國、富裕國、發達國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它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