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遗漏。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严公行状》:“恐他人纂撰益復脱遗,感念曩怀,遂书行实。”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汉人希姓》:“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者甚多,漫记于此,以助氏族书之脱遗。”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凌义渠诗序》:“诸疏皆其风采卓卓者,今并不见其本集,则编次时亦不免有所脱遗。”
(2).舍弃。亦谓超然物外。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君復不憘事,奉身犹脱遗;况有官缚束,安能长顾私。” 宋 苏辙 《李诚之待制挽词》:“脱遗章句事经纶,满腹龙蛇自屈伸。” 明 陈所闻 《驻马听·题新安汪无如环翠园》曲:“脱遗世事恋烟霞,读残坟典观禾稼。”
“脱遗”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uō y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遗漏
指事物未被完整记录或处理,存在缺失。例如古籍校勘中常提到的“脱遗”,即指文本内容因疏忽而未完整保留。
例句:宋洪迈《容斋三笔》提到“氏族书之脱遗”,即指姓氏记载的遗漏。
舍弃;超然物外
指主动放弃或脱离世俗牵绊,达到超脱的境界。如明代陈所闻的诗词中“脱遗世事恋烟霞”,即表达舍弃俗务、寄情山水的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例证或具体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脱遗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脱”和“遗”两个字组成。该词常用于形容人或物品从某处脱离或摆脱,意为摆脱、脱离。
“脱”字的拆分部首为“⺼”(月字旁),共有7画;“遗”字的拆分部首为“辶”(走之义旁),共有12画。
《脱遗》的来源大致可追溯到宋朝官修的《康熙字典》。在繁体字中,该词为「脫遺」。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经历了演变和改革。对于《脱遗》这个词,古时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古代文献的记载,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古代写法。
1. 他终于从贫困的生活中脱遗出来。
2.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他成功脱遗了对糖的依赖。
无脱遗、自脱遗、脱遗者、脱遗情况
脱离、解脱、摆脱、脱身
困扰、束缚、依赖、沉溺
安祥笔精粃政蚕纱饼掺槌鸱头酒充饥词闱达达电力机车电子秤东床娇婿断袪顿着分卡赴水告化儿河事后月灰黑甲袋降旛接穗金錞撠掖狂瘈聩眊枯径类祭两妃柳态伦比轮值门郞密白命啸谬加牧羊闹吵偏待凭白啓瞶振聋劝厉日月如梭乳扇觞燕神椽水土流失説彻说山送闺女碎玉韬吟穨年亡厌微妙误我无中生有暇晷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