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履迹 ”。
亦作“ 履跡 ”。1.谓踏着前人的足迹。指承袭祖业。《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躡基履迹,播德芳声。”
(2).足迹。 南朝 陈 何楫 《班倢伃》诗:“履迹随恩故,阶苔逐恨新。” 唐 岑参 《长门怨》诗:“緑钱生履迹,红粉湿啼痕。”
(3).事迹。 清 刘大櫆 《<王天孚诗集>序》:“余读其诗,稽其平生之履跡。”一本作“ 履迹 ”。
履迹,汉语复合词,由“履”(践踏)与“迹”(痕迹)构成,具有双重含义:
一、本义指行走留下的脚印。《说文解字》释“履”为“足所依也”,段玉裁注:“引申之训践”。如《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履我”,即强调足迹的实体存在。
二、引申为遵循前人行事的准则。《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项,例证见于《汉书·扬雄传》“履迹而趋”,特指效法先贤的行为模式。
此词在古文献中常与祭祀文化关联,《诗经·生民》记载周始祖后稷诞生传说,言姜嫄“履帝武敏歆”,东汉郑玄注:“履其足迹,歆然有感”,反映原始信仰中足迹象征神性力量的观念。现代汉语使用中多取其比喻义,如“履迹千年”形容探寻历史脉络。
(文献来源: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2.郑玄《毛诗笺》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履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语境分析,可参考《三国志》《班倢伃》诗等古籍,或查阅、4的原始出处。
宝臧备尝辛苦毕手搏虎不顾前后材物惩劝乘塞重阳餻川奠从义寸禄大娘达士帝流浆鼎真第舍东岱斗火坊曲方慝废逐格律诗羹食瞽辞豪夸黑雨淮南法悔服徽位呼突剪彩脚指家庭教育禁扉金口玉言纠逖客食连檐芦人陆王迷宫缗缗末如之何泥古拘方彭魄僻鄙蒲剧切削奇干忍气人心丧尽肉趼慎火水落归漕铁打铜铸五色泥汙罇嫌好道恶衔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