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食散的意思、寒食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食散的解释

古代药名。服后宜吃冷食,故名。配剂中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种矿石,因又称五石散。相传其方始于 汉 代, 魏 晋 南北朝 名士服用此散,成为一时的风气。往往有服后残废致死的。《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云服五石散” 刘孝标 注引 秦丞相 《寒食散论》:“寒食散之方,虽出 汉 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 魏 尚书 何晏 首获神效,由是大行於世,服者相寻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 晏 ( 何晏 )少而富贵,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无足怪者。彼其所为,足以杀身灭族者日相继也,得死於寒食散,岂不幸哉!”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参阅《余嘉锡论学杂著·寒食散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食散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矿物类中药方剂,又称五石散,主要由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硫磺等五种矿石配制而成。该方剂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原用于治疗伤寒虚证,魏晋时期被士族阶层广泛服用,逐渐演变为追求“神明开朗”的养生丹药。

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寒食散需以温酒送服,服用后需通过疾走、冷食等方式发散药性,故称“寒食”。其药性燥热,过量服用会导致中毒反应,轻则皮肤灼热溃烂,重则引发癫狂甚至死亡。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详细记录了其毒副作用,称自己因服散而“七年之后苦于聋聩”,佐证了该药物的危险性。

现代中医药研究指出,寒食散中的砷、汞等重金属成分具有强烈毒性,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该方剂在唐代逐渐被医学界淘汰,《新修本草》等官方药典已不再收录。当代《中华医方精选辞典》将其列为“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争议性古方”。

网络扩展解释

寒食散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方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别名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是一种以矿石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散剂。其名称源于服用后需遵循的禁忌:必须冷食、冷饮、穿薄衣等寒性调理方式。

2. 成分与方剂演变

3. 起源与历史流行

4. 药效与毒性争议

5. 文化意义
作为魏晋风度的象征之一,其滥用反映了当时士族对长生与放诞生活的追求,但也因危害性在唐代后逐渐被摒弃。

注:另有文献将“寒食散”解释为寒食节禁火食冷的习俗(如),但此说法与主流的医药定义不同,需根据语境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闇记安泰草缏成勋沉潭错辞等道钓人盯矃弟息递易颿樯蜂溃更兼阁鲜絓误毂交蹄劘古锦讙然会操获辠鹘鶟胡子传、柳隆卿监禁郊畦急风骤雨激厉寂谧金枝玉叶蠲正慨愤康乐廊牙连并联合会灵秘龙牵盲冥铓刃泥肥判若云泥巧言令色清媚僧帐设东摄官承乏涉阅市儿实然收恤疏狂素器田祖恸啕投笏忘神完雄窝窝鞋无萱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