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两观的意思、两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两观的解释

(1).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左传·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观也。古每门树两观於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 唐 储光羲 《贻刘高士别》诗:“壮哉丽百常,美矣崇两观。”

(2).特指 春秋 鲁 阙, 孔子 诛 少正卯 之处。《孔子家语·始诛》:“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于两观之下。”《旧唐书·李义府传》:“ 仲尼 为 鲁 司寇七日,诛 少正卯 於两观之下; 义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双闕之前,实以为愧。”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六:“两观餘坡陀,万世示顽獷。”

(3).借指行刑 * 之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罪实比於四凶,诛宜行於两观。”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两观”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分层次理解:

一、古代原义

  1. 宫门望楼:指古代宫殿门前两侧的瞭望建筑,用于标表宫门和登高远望,见于《左传》《汉书》等文献。
  2. 鲁阙行刑处:特指春秋时期鲁国的阙门,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历史事件相关,如《孔子家语》记载“戮之于两观之下”。
  3. 刑场代称:引申为行刑场所的象征,如宋代李纲奏折中“诛宜行於两观”。

二、现代比喻义 现代语境中,“两观”可比喻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观点或态度,常用于描述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观念分歧。

注:佛教术语“二观”(事观与理观)与“两观”无直接关联,需注意区分。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考据和现代语义,建议参考权威辞书或历史文献进一步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两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两观》是指人们对事物和问题的不同观点、态度或看法。它源于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常用来描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两观》由“两”和“观”两个字组成。其中,“两”的部首为“丨”,总共有2画; “观”的部首为“见”,总共有7画。

来源

《两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两相因循,两观易位。”这句话意指两人互相依附、循规蹈矩,两个人的观点、立场发生了变化。

繁体

《两观》的繁体字为「兩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两观》在古代写作「兩觀」。在隶书、篆书等古代字体中,字形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句

1.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两观》,以更好地理解世界。 2. 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两观》差异,导致他们无法达成共识。

组词

1. 丰富多彩的观点 2. 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 3. 摆正自己的观点 4. 升华自己的思想观点

近义词

1. 不同立场 2. 不同看法 3. 不同态度 4. 不同观点

反义词

1. 一致观点 2. 统一立场 3. 单一看法 4. 单一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