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摧折。《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备 奔 绍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载 汉 袁绍 《檄州郡文》:“而 操 豺狼野心,潜苞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 汉 室。” 梁启超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第一:“义和团之民气,曷尝不如荼如潮,而列国联军之威力,曾挠折焉否也?”
(2).弯曲折裂。 唐 韩愈 《新修滕王阁记》:“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甎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
(3).屈服。《旧唐书·穆宁传》:“ 寧 直抵 徐州 见 光弼 ,喻以大义,不为挠折。”
“挠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指通过外力使物体断裂或摧毁,常用于比喻破坏重要事物。例如《三国志》注引袁绍檄文“挠折栋梁,孤弱汉室”,指摧毁国家栋梁之材。
描述物体因受力而弯曲或裂开的状态。唐代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提到“腐黑挠折者”,指建筑木质结构因腐朽而弯曲断裂。
表示在压力或困境中放弃抵抗。如《旧唐书·穆宁传》记载“不为挠折”,指穆宁面对强权仍不屈服。
读音与用法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三国志》《旧唐书》等史料来源。
挠折(nao2 zhe2)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挠”和“折”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挠(扌⺍、9画)=> 表示用手指弯曲、揉搓的动作
折(扌⺍、7画)=> 表示将物体弯曲、折断的动作
来源:
“挠折”一词的来源于古时候的文字用法,是将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合起来,以强调动作的力度和效果。
繁体:
在繁体字中,挠折可以写作「撓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挠折」分别有不同的写法。其中,「挠」可以写作「撓」,而「折」可以写作「摺」。
例句:
1. 他挠折着手指,表达着他的焦虑。
2. 她的笑容挠折了他的心。
组词:
- 挠痒:用力揉搓身体或部位,以减轻或消除刺痒感。
- 折叠:将物体按照规则或方便携带的方式弯曲或叠叠起来。
- 撕折:用力将物体撕断或损坏。
近义词:
- 弯曲:将物体弯成弧形或曲线形状。
- 弯折:使物体发生弯曲,使与原来的方向或形状不同。
反义词:
- 放松:使身体或精神得到解脱,不再紧张或紧绷。
- 展开:将被折叠、拢起、压紧的物体展开,使其呈现出原来的形状。
晻黮白蚶白缘备身刀崩离并当不偏不倚蔀室谄骨创造力川涂从役达枿大政叠縠递盏废官封禅书挂毯梏掠诲存交敌勦説佳器稼穑艰难假誉驰声急三火四计研心筭决隙兰友瓜戚酪酸历底六清六月起义理知录音机緑头牌礳石渠闹饮杷梳擗踊拊心契诃夫气焰入口栅塘莎塔八胜状神使使符失偶售货叔妹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怗息同规头衣退迹外动词网约车无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