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起兵器。《后汉书·刘平传》:“ 平 时復为郡吏,冒白6*刃伏 萌 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
(2).征调军队。 唐 韩愈 《曹成王碑》:“ 良 以 武冈 叛,戍众万人。敛兵 荆 黔 洪 桂 伐之。”敛,一本作歛。
(3).收缩兵力。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臣须敛兵还保上流,贼必追袭而南。”《东周列国志》第七九回:“ 吴 耻丧其君,誓矢图报者,三年於兹矣。其志愤,其力齐,不可当也。宜敛兵为坚守之计。”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敛兵汉语 快速查询。
“敛兵”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ǎn bīng,其含义根据语境可分为以下三类:
收起兵器
指停止战斗或解除武装。例如《后汉书·刘平传》记载,贼兵因感动于刘平的义举而“敛兵止”,停止攻击。
征调军队
唐代韩愈《曹成王碑》中提到“敛兵荆黔洪桂伐之”,指召集军队进行讨伐。
收缩兵力
用于军事策略,指主动撤退或集中兵力。如宋代岳飞在《奏乞出师札子》中提及“敛兵还保上流”,《东周列国志》也提到吴国“敛兵为坚守之计”。
“敛兵”的“敛”意为“收束、控制”,强调行动的目的性与策略性。该词既可用于具体军事行为(如收兵器、调兵),也可抽象化为一种决策智慧。
《敛兵》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敛和兵两个字组成。
敛:由攴部偏旁和佥部构成,总计5个笔画。
兵:由八部偏旁构成,总计7个笔画。
《敛兵》的来源与战争有关。在古代,当兵器不再使用时,士兵会收起、收拾兵器,这个动作就被称为敛兵。
《敛兵》的繁体字为「斂兵」。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敛兵」在古代写作「斂兵」。
1. 战斗结束后,士兵们开始敛兵回营。
2. 部队撤退时,必须迅速敛兵,以免被敌人追击。
聚敛、敛财、敛色、敛步、敛容等。
收兵、招兵、停战。
发兵、集结、出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