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别功德论》卷五:“此比丘精神疎钝,佛教使诵扫箒。得箒忘扫,得扫忘箒。六年之中专心诵此,意遂解悟,而自惟曰:箒者篲,扫者除;篲者即喻八正道,粪者三毒垢也,以八正篲扫三毒垢,所谓扫箒义,正谓此耶?深思此理,心即开解,得阿罗汉道。”后因以“诵帚”比喻反复诵习,一朝警悟。 清 钱谦益 《与惟新和尚书》:“蒙焦芽败种,诵帚钝根。”
“诵帚”是一个源自佛教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诵帚”出自《分别功德论》卷五的佛教故事:一位天资愚钝的比丘被佛陀教导反复诵念“扫帚”。他六年专注于此,最终悟出“扫帚”的象征意义——用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核心法则)扫除贪、嗔、痴三毒,从而证得阿罗汉果。因此,“诵帚”最初比喻通过反复诵习获得顿悟。
不同文献对“诵帚”的解读侧重不同,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考证原始出处,可参考《分别功德论》或汉典等权威资料。
诵帚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诵读经文时所用的扫帚。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诵”和“帚”,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诵帚的偏旁部首分别为“诋”和“巾”。其中,“诋”是“言”的声旁,表示与言辞有关;“巾”是表示与巾帽有关的旁部。诵帚的总笔画数为12画。
诵帚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它可能起源于佛教中的经文诵读活动。在佛教寺庙中,僧侣们会诵读经典,以此来修行。为了清扫尘埃,保持庙堂的洁净,特别制作了一种专门用于扫帚的工具,即诵帚。
诵帚的繁体写法为「誦帚」。
根据《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对于诵帚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在《说文解字》中,对于帚的字形是「冫巾一」,而在《康熙字典》中是「冫帀」,其中冫表示冰的意思,巾或帀表示帽子或盖子。
以下是使用诵帚的例句:
1. 他诵帚时非常认真,一丝灰尘也不让留下。
2. 每天早晨,她都会拿起诵帚,悉心清扫家中的每一个角落。
3. 在寺庙中,僧侣们手持诵帚,一边诵经一边打扫庙堂。
以下是以诵帚为词根组成的一些其他词汇:
1. 诵经:指诵读佛经或经典。
2. 诵读:指朗诵、读出。
3. 扫帚:指平时使用的用于清扫地面的工具。
目前没有与诵帚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
目前没有与诵帚意思相反的词汇。
百废百计千谋炳若观火传拜炊粱跨卫雌堂电文汾阳王扶轮宫神觥政怪力乱神汗马鸿显洪肿厚望化匠湖海气剪刻蹐地局天金石至交救给居奇羸毁练波凉观连续画猎缨砻斫逻些满腔怒火茂绩眉门猛士冥迹盘仓纰越佥佐三竿省閤设设赦赎史院衰涕黍糕四海他人四十八分算潮松箲素鳞贪心纬术问省无底壑无关无撚指五音儿憸薄铦锷偕极信而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