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粉饰的意思、粉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粉饰的解释

(1) [camouflage;gild]∶涂饰表面,打扮,装饰

云:“是当为河伯妇,”…共粉饰之。——《史记·滑稽列传》

(2) [gloss over;slick up]∶掩盖实质或失误

粉饰错误

详细解释

(1).傅粉妆饰。《史记·滑稽列传》:“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 河伯 妇,即娉取……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 河 中。”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加之以粉饰不泽,饮之以兼肴不肥。”《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有 妲己 ,面无粉饰,宛如月里 嫦娥 。”

(2).指文词上的修饰润色。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退之 与 孟郊 联句,前辈谓皆 退之 粉饰。恐皆出 退之 ,不特粉饰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一》:“ 许氏 训字之义而为《説文》,其引经皆不悖於义。 徐鉉 稍为之粉饰,遂成一家之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生略述 涂山女 佐 禹 之功,粉饰多词,妙绪泉涌。”

(3).引申为过分雕饰。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 乐天 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子则雕鎸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 乐天 论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4).褒扬;奖誉。《韩诗外传》卷五:“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将军 周瑜 之子 胤 ,昔蒙粉饰,受封为将。” 唐 司空图 《成均讽》:“揄扬盛业,粉饰元猷。”

(5).装饰外表,掩盖实情。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其意欲以招致远夷,为太平粉饰,及掎角 契丹 ,为用兵援助而已。”《明史·文震孟传》:“今四方多故,无岁不蹙地陷城,覆军杀将,乃大小臣工卧薪尝胆之日,而因循粉饰,将使祖宗天下日销月削。”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教育界的称为清高,本是粉饰之谈,其实和别的什么界都一样。”

(6).引申为夸大事实或妄自造作。 宋 苏轼 《与陈季常书》之六:“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於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7).粉刷。 唐 裴铏 《传奇·崔炜》:“主者曰:‘ 徐大夫 绅 ,因登此臺,感 崔侍御 诗,故重粉饰,臺殿所以焕赫耳。’”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院僧有 少师 未留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粉饰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动词,其核心概念围绕着“装饰”与“掩盖”,具体释义如下:

  1. 本义:涂抹装饰

    • 指用白色的粉末或其他涂料涂抹、修饰物体表面,使其外观洁白、美观或焕然一新。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尤其用于描述建筑、器物的修缮。
    • 示例: 粉刷墙壁、修饰器物外观。
    • 来源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明确将“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作为首要义项,其本义即源于此物理涂抹行为。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也收录了“粉刷;装饰”的义项。
  2. 引申义/常用义:掩盖缺点或真相

    • 这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且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常为贬义)的含义。指刻意地美化、掩盖缺点、错误、问题或真相,使其表面看起来美好、体面或符合某种期望,而内在实质并未改变或问题依然存在。常用于批评对社会问题、个人过失、不良现象等进行的不真实的、表面的美化行为。
    • 示例: 粉饰太平(掩盖社会动乱,装饰出太平景象)、粉饰业绩(虚报或美化工作成绩)、粉饰过错。
    • 来源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在首要义项中明确指出其引申义为“掩盖污点或缺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同样强调其“掩盖缺点、错误等”的含义。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也收录了“掩盖,掩饰”的义项,并引用了《史记·滑稽列传》中“粉饰之”的早期用例(此处“粉饰”已有装饰、美化的意思,为引申义的源头)。

“粉饰”一词从具体的物理涂抹行为(本义),引申为抽象的社会或个人行为(引申义),即通过表面的修饰来掩盖内在的缺陷或真实情况。在现代语境下,其引申义更为常用,且通常带有对“不真实”、“虚伪”、“掩盖问题”的负面评价色彩。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的是物理装饰还是抽象的美化掩盖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粉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表面修饰掩盖真实情况,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用虚假手段美化本质问题。本义为涂刷装饰(如《史记》中“共粉饰之”指装饰嫁女场景),后引申为对事实或缺陷的刻意掩盖。

二、使用场景

  1. 社会批评:多用于指责政府、企业或媒体通过宣传手段掩盖负面信息(如“粉饰太平”)。
  2. 人际交往:描述个人隐藏真实意图或错误的行为(如“粉饰自己的缺点”)。
  3. 文学创作:指过度雕琢文字(鲁迅曾批评“去粉饰”的写作主张)。

三、语言特征

四、典型例句

  1. 历史典故:西门豹治邺时“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史记·滑稽列传》)。
  2. 现代用法:“报告对事件作了粉饰”“不要试图粉饰事实”()。

五、特殊领域延伸

在会计领域特指通过虚假账目掩盖问题(如偷税漏税),但该用法权威性较低,日常使用较少。

(注: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韩诗外传》《聊斋志异》等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埃煤安乐椅半圆霸彊笔赛博望槎操节趁伴黜责麤弱盗幸滴哒叠重二柳二堂够过儿呱呱叫光碟鼓笳孤亩国戒航路花残月缺黄晶晶皇上灰洞洞挥发回畔蒋生迳肌肪井脉扣边枯克髡奴老死牖下老衍霤奥礼文橹艩梅妃昧机媒人婆鸣钟食鼎徘徊贫闲千子鞭切瑳伤悼赦事诛意施人双流四壁厢鹈梁文斗五方狮子舞吴绵遐賮详惊鲜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