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尖刻的嘲笑和谩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公愤始末告乡人父老兴学书>》:“诸兄父老知当时之光景乎,死者蹈海,生者病狂,愁云匝地,愤气填胸,百鬼环伺,羣魔揶揄,外人之冷嘲热駡,几於不可以人,而各方面之刺击,更非笔所殫述。”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 聂绀弩 《汽油--艺术》:“《八十一梦》,只是一种游戏笔墨,重影射,多谴责,浮光掠影,冷嘲热骂,不脱《官场》《现状》窠臼。”
“冷嘲热骂”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嘲笑和谩骂,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读音为lěng cháo rè mà,其中“冷”表示冷漠,“热”形容激烈,整体凸显言语的尖锐与攻击性。
出处与用法
该成语出自郭沫若的《反正前后》第一篇,原文描述人物忍受学生们的讥讽与辱骂。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宾语,常见于描述人际冲突或社会批评场景,如:“面对质疑,他始终冷静,未理会旁人的冷嘲热骂。”
结构与近义词
情感色彩与示例
含贬义,多用于批评言语刻薄的行为。例如:“即便遭遇冷嘲热骂,他仍坚持完成目标,最终证明了自己。”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反正前后》或汉典等来源。
《冷嘲热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冷冷嘲笑和猛烈的斥责。它形容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来讥笑和谴责别人。
《冷嘲热骂》由“冖”、“口”、“鬲”等部首组成,总共有15个笔画。
《冷嘲热骂》最初出自明代作家杨慎《遗书师心录》,后来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冷嘲热骂》的繁体字为「冷嘲熱罵」。
在古代,有时把「罵」写作「駡」。
他对我的建议冷嘲热骂,一点都不给面子。
冷笑、嘲讽、热议
冷嘲热讽、冷眼嘲笑、嗤之以鼻
赞美、称赞、夸奖
【别人正在浏览】